分析人士:警惕商品持续上涨后的回调风险

 
回复 0 原帖 2021-05-13 18:38

 


 

近期,工业类大宗商品尤其是黑色和有色金属商品持续上涨,不少品种价格刷新历史纪录。5月12日,黑色、能化等商品继续保持强势。跟踪国内商品走势的商品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7%,其中工业品指数涨幅接近22%。


  对于近期大宗工业品价格的强势上涨,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从宏观和产业两个方面作了分析。从宏观层面看,此轮上涨是市场流动性宽裕引发投资需求上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政策带来供应约束、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增强通胀预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产业层面看,多数工业品前几年因价格持续低迷,产能扩张不足,需求的恢复导致市场短期供需错配。


  “具体到板块,黑色系商品更多是受供应端的扰动,有色金属则还受美元下跌带动,伦铜涨幅明显高于沪铜。”光大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徐迈里对记者说,从需求端看,高涨的原材料价格令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利润已经明显受到挤压。


  “大宗工业品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在程小勇看来,传统市场供需再平衡因疫情、相关政策等因素受阻。作为传统大宗工业原材料出口国,巴西、智利、秘鲁等新兴经济体疫情好转慢于发达经济体,环保及碳中和等政策对产能的约束是长期的,这些因素不会因为供应短期不足而快速调整。另外,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逻辑看,不少国家政府部门不担心通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反而更加担忧通缩和需求不足,尤其是对服务业等复苏不均衡的情况甚是担忧。以此来看,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短期也很难快速改变。


  在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看来,去年11月份之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属于西方国家财政刺激、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双重需求推动型上涨,去年11月份之后,供给出现了问题。今年1月份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有七成来自于供给端,供应链风险是当前商品市场运行的核心矛盾。“这也是全球主要央行和政府部门不停提示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原因。”他说。


  去年年底开始,在全球经济恢复和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的刺激下,市场需求提前释放,但受疫情影响,生产供应并没完全恢复,市场供需错配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引发了市场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加之国际上充裕的美元流动性和国内环保、碳中和政策等因素影响,黑色、有色等商品价格一路上行。


  “这种供需错配下的价格上行,市场表现出来就是需求接不动。”付鹏解释,“因为这是不通畅的价格传导,于是债券、股市与商品出现了分化。下游消费端不能消化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但由于供给出了问题,生产企业依旧涨价并持续到现在,供需双方已开始进入僵持阶段。”


  对于后市,徐迈里认为,首先,全球低利率和流动性宽松的宏观环境没有变化,在流动性收紧预期明显增强之前,不宜盲目猜顶工业品。其次,部分黑色、有色商品价格创出新高后,高位调整风险加大。一方面,下游消费终端对高涨的原材料价格接受度会下降;另一方面,连续上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随时可能出现多头获利了结。最后,美元指数接近阶段性低位,存在反弹的可能性。总体来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宽幅振荡。


  “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大宗原材料价格能否顺畅地向消费终端传导,如果不能有效传导,那么可能会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使需求被动收缩。”程小勇提醒,若能有效向消费终端传导,那么物价水平会因此被抬升,进而加快各国央行政策转向,“因此,建议相关企业对产成品做库存保值,投资者注意管理好自己的仓位,重点留意未来‘物极必反’式的调整”。


  徐迈里建议,相关企业结合自身的订单进行采购、销售,在现货经营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稳定订单利润水平,但要注意保持自身的流动性健康。


举报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