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一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从国际经验看,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一国的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自由港内开展货物自由储存、展览、贸易、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自由贸易港有完全自由港和有限自由港之分,前者对外国商品一律免征关税,后者则对国外个别商品征收少量进口税或禁止进口。自由贸易港区域划分上有三类:一是不划定特定区域,以保税物流园区为点,以保税运输为线组成自由贸易网络体系,例如鹿特丹港;二是划定港口及其后方的一块特定的区域作为自由港区,例如汉堡港、新加坡港、迪拜港和釜山港等;三是港口所在城市全部为“境内关外”区域。目前世界上有600多个自由贸易港,其中中国香港、新加坡、汉堡、巴拿马等为世界最著名的自由港,是主导国际间贸易的枢纽、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自由贸易港是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联合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香港、新加坡自由化程度最高,位居排行榜的前两位。自由贸易港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四大自由”:一是贸易自由。没有贸易管制,不存在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凡是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贸易行为都畅通无阻。二是金融自由。即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和转移自由,资金经营自由,没有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三是投资自由。投资没有行业限制和经营方式限制,包括投资自由、经营自由、雇工自由、经营人员出入境自由等。四是运输自由。即船舶出入港口免海关手续,非强制性引航,船员可以自由登岸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后,上海、天津、河南、四川、湖南、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纷纷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各地围绕自身区位、产业、制度等优势,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和思路,沿海发达地区侧重向转口贸易、国际航运、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方面发展。笔者选择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川南临港片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路径,旨在为西部地区扩大开发、跨越发展提供可借鉴模式。
一、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基本情况
中国(四川)自贸区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90.32平方公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9.68平方公里,川南临港片区19.99平方公里。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东至成自泸赤高速西侧,南至长江,西至医教园区,北至进港铁路,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
根据国务院2017年3月15日印发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二、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意义
川南临港片区地处西部内陆地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构建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建工商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合作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西部内陆地区作为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层次、开放程度方面明显落后。在西部内陆地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将有利于推动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二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助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内生增长动 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抵御经济异常波动、防范系统性经 济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川南临港片区属典型西部内陆地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为西部同类型地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径,必将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积极创新开放模式,推动西部地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创西部发展新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地区新兴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川南临港片区所处的四川泸州市,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以泸州为中心的400公里半径内涵盖了32个市(县区),辐射10多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在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将有利于辐射带动川南、滇黔等区域共同参与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经验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助推区域脱贫攻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发展新路,打造西部内陆地区新兴增长极。
三、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建设自由贸易港可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川南临港片区地处西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点,同时也是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和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节点。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四川全境,通达西北五省、南方四省,具有强劲的经济、商务拓展和辐射潜力,可为川南临港片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川南临港片区区位优势示意图
川南临港片区所处的泸州市,是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双两百”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铁公水空”在自贸内已实现无缝对接,北过泸蓉欧班列,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直达欧洲,东穿长江黄金水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成渝和云贵北部地区出海大通道的必经之路,可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南贵昆分别承载着长江流域、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川南临港片区位于此三大经济区的叠合部,先行试的制度改革和模式创新将为发展带来巨大溢出效应,引领区域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通道优势明显,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可更好畅通国际国内市场。
泸州同时坐拥天府航运首港、空港、铁路港、高速公路港。目前,泸州港有三条通道,泸蓉欧快铁、长江水道、泛亚铁路。泸州连通重庆、成都两条中欧专列,可利用这个条件建立国际物流基地、仓储基地、商贸大平台,将内陆的外贸资源聚集到川南临港片区,并通过两条铁路、一条水路连通国际市场。
水运方面,长江泸州段136公里,占川江段的三分之二,是四川境内通航条件最好的航段,枯水期3000吨级船舶、丰水期8000吨级散货船舶可满载到达泸州港。泸州港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四川唯一)、长江上游首个实现铁水联运的百万标箱大港,已形成集装箱100万标箱/年的吞吐能力,已开通泸州—武汉—台湾等3条集装箱近洋航线,泸州—成都等6条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20余家世界级海船公司的集装箱到港中转,内支线班轮每周30余班,集装箱吞吐量常年占四川的80%左右,外贸集装箱约占四川水上中转外贸集装箱的90%。
高速公路方面,“十二五”期间,泸州已建成纳黔、宜泸渝、成自泸赤、宜叙、叙古5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5公里,居全省第3位、川南第1位,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形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路网格局。货物经高速公路运输至泸州港,省内2—6小时内送达,贵州赤水2小时送达,昆明、攀枝花等地14—16小时到达。目前,正按照“一环八射一横”的建设目标,推进“一横”(叙永至威信高速公路),“二射”( 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G8515南泸渝高速公路)建设,将进一步打通出川大通道。
铁路方面,已建成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专用铁路、泸州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叙永至大村铁路4条铁路,铁路接轨成渝后,经成昆、内昆铁路可辐射攀西、六盘水、昆明及东南亚地区。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泸遵高路3条高铁规划建设,川南临港片区位于三条高铁交汇点,建成后可进一步连接川滇黔渝地区。
航空方面,泸州拥有四川第三大航空港—蓝田机场,同时,泸州机场迁建工程—云龙机场正在按照4D标准、4E级规划加快建设,将于2018年7月竣工运营,达到4D级飞行区等级,可南向辐射贵州赤水、云南威信等川滇黔周边区域,推动打造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航空港。
(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较好产业基础。
川南临港片区所依托的泸州市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国家16个大型化工基地之一、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当前,正大力改造提升“天(天然气化工)、长(以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机厂“三长”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地(地下能源产业)、久(白酒产业)”四大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开发建筑等产业。泸州与周边城市相比(如图1所示),第二产业比重排名靠前,形成了一定工业规模,具备承接向对外加工贸易产业向西转移的基础,也拥有培育本地工业发展向对外加工贸易的潜能。其中,又以白酒类制造和医药产业等轻工业见长(如表1所示),其白酒制造具有绝对优势,医药产业具备相对优势,全市白酒产量约占全国的12%、销售收入约占全国的15%。
图1:泸州市2016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周边城市的比较
数据来源:各地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泸州市主要工业行业与周边城市的优势比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泸州 | 宜宾 | 昭通 | 遵义 | 意见 | |
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 | 60.35% | 36.77% | / | 59.76% | 酒类相关行业产值占据绝对市场优势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6.91% | 6.48% | 2.63% | 4.34% | 各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值比重较为平均,无明显优势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 5.15% | 9.74% | 2.91% | 1.96% | 化学行业面临着周边城市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不具有明显优势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 2.78% | 7.50% | 39.23% | 4.96% | 电力热力的产值比重远小于周边城市,尚不具有明显优势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69% | 1.04% | / | / | 产业链不完整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态势不利于其在自贸区发展 |
医药产业 | 1.56% | 0.97% | / | 1.07% | 医药产业的产业占比高于周边城市,加以医科大学的支持,发展更具竞争力 |
数据来源:各地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目前,围绕泸州港,泸州已建成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泸州空港产业园区 “四大园区”。泸州港直接经济腹地包括川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间接经济腹地包括滇东、黔北以及陕、甘、藏、青等西部省区的部分地区。成都、重庆、自贡、内江、宜宾、昭通等城市在工业“十三五”规划中,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酒、化工等领域,这些都是可通过川南临港片区进行水运出关的潜在产业资源。泸州港未来可充分挖掘周边腹地城市的潜在产业资源,提高运输及贸易量。(四)多重政策机遇叠加,可通过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大政策红利。
近年来,泸州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发展等机遇,诸多政策优势在泸州叠加,成功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国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泸州规划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泸州规划为“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这些都将给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带来政策红利,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发展。
(五)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可为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目前,泸州共有西南医科大学等5所普通高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2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医疗、公安、化工、机械、文化教育、商贸物流、通讯网络等专业人才。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西南医科大学牵手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医学人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成立四川中德培训学院;与德累斯顿手工业联合会(HWK)合作,成立德国HWK四川考试中心,共同培养机械设计、汽车制造等高技能人才。
此外,依托于泸州市的川南临港片区,劳动力成本与周边城市相比较为低廉。2016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对比,重庆为65545元,成都为72882元,泸州为55157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对比,重庆为39404元,成都为47345元,泸州为为38521元,泸州劳动力成本较低,能为发展节省更多人力成本。泸州市庞大的人口和较低的劳动成本意味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量,可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提供丰富、优质、相对低廉的人力支撑。
四、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
(一)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从发展战略看,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首要任务是构建四川水运对外开放大通道,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双流国际航空港两个陆空对外开放大通道协同开放。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应围绕 “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 的战略定位,坚持优势优先、开放发展、协调联动,大力发展以水港为特色的多式联运,突出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创新推进开放式脱贫攻坚,加快建成“一枢纽一区一高地” (一枢纽:即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一区:即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一高地:即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最终建成内陆自由贸易港,为西部内陆地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新路径。
(二)突出水港特色,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川南临港片区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四川航运第一大港——泸州港,应充分发挥水港优势,围绕水港建设集“水、公、铁、空”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延伸航运物流、航运服务、国际贸易产业链,畅通国际与国内、内陆与沿海大通道,建成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一是建设长江上游最佳航运枢纽设施。学习新加坡、香港、上海港口航运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提升港口业务技术用房、港口滚装泊位、港口仓储物流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水平,全面提升港口物流现代化服务能力。加快实施泸州港二期建设项目,尽快形成200万标箱水运吞吐能力。加快推进长江航道升级工程,力争尽快实现三级航道升二级航道。加快建设港口综合服务区,配套引入报关报检、货代公司、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以及住宿餐饮等服务机构,为航运物流提供全链条配套服务。加快提升船舶维修、船舶交易、船舶融资租赁、船员培训等服务水平,建成长江上游船运服务基地。
二是建设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国际空港。航空通道是进出口贸易人员自由进出的重要通道,尽快建成泸州云龙机场,开通至欧洲、东盟等一带一路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增设国内航班航线,增强人员进出便利性,加快建设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场所,实现航空人员、货物跨境流通,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辐射川南、黔北、渝西、滇东地区,成为西部内陆地区重要干线机场和国际空港。
三是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铁路枢纽。川南临港片区铁路运输是一大短板,需要尽快补齐。目前铁路运输通道单一,没有纳入国家干线铁路范围,需要加快畅通泸州至贵州广西一线的南向铁路通道,尽快促成隆黄铁路全线贯通,形成以泸州为节点的上连成都下连贵阳、南宁直至防城港等沿海港口的南北铁路干线大通道,为泸州快速接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便捷通道。加快促成沿江铁路经过泸州并设站,将泸州东向运输大通道从单一水运向铁水联运转变。加快促成渝昆高铁、成遵高铁等干线高铁线路建设,在货运铁路运输的基础上,畅通高速铁路大旅客流量通道。
四是建设川南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以港口和铁路为重点,积极推进铁、水、公、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铁路、空港、国省干线公路与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形成便捷的联运模式,加强与滇黔等地无水港建设合作,打造川南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物流分拨中心、实现外部运输通道、内部转运流畅。引导重点快递企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企业合作,创建公空联运、公铁联运等快件多式联运模式。优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中转流程,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和服务规则,建设泸州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
川南临港片区对外物流通道示意图
(三)突出加工贸易,加快促进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需依托自身的地理区位、沿江口岸等优势,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沿海地区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的路子,重点发展加工贸易、保税贸易、综合物流等产业,打造“保税+贸易+物流”的新型贸易业态。
一是大力发展内陆加工贸易。积极争取设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加工贸易集聚发展,支持加工贸易向“研发+产业+物流”链延伸,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围绕智能终端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进出口贸易,以及相关产品的加工、维修、检测等服务,将泸州港建设成为智能终端产品全球贸易的枢纽节点。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电子、生物医药等高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探索引进“两头在外”出口加工制造业,引进国际优势产能,发展综保区进出口加工基地、综保区配套加工区,带动发展配套产业园区。同时,积极培育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转口贸易等新兴业态,开展进口汽车、生物制药等进境业务试点。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加工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借鉴国内外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口岸通关、结汇、退税、物流等功能合一的便利化举措,打造内陆国际贸易采购、调拨、销售、结算中心。创新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展示交易发展的海关及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完善适应区域货物集散需求的监管模式,构建适应生物医药制造及研发需要的监管保障,简化研发物资跨国调配手续,建立检疫为主、基本风险分析及产品追溯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制定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分期付款等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加快建设快递分拨中心、省际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培育和规范冷链物流、高端精密仪器物流、危化品物流等专业化仓储物流产业,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仓储物流服务。加大跨境仓储物流企业的引入力度,推动建立多区域联动发展的跨境双向物流海外仓,让泸州成为蓉欧班列、渝新欧班列进出口货物的仓储物流配送基地。
(四)突出先进制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川南临港片区区位、港口优势,突出高端装备制造、酒业、医药等核心产业,在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依托内陆自由贸易港枢纽平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核心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内陆自贸港的特色产业聚集地。
一是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未来产业依托,推动新兴制造业加工出口,促进产业链融合配套发展。加快引进智能终端硬件、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智能家居等企业,形成集创新研发、产业配套、出口通关、物流运输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将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成为国家智能终端产业重点研发制造基地。稳步推进智能终端制造承接工作,扩大智能终端产品加工,逐步展开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高端产品制造。积极部署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依托华为(四川)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纵深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白酒向国际化发展。白酒产业作为泸州的历史经典产业,应依托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动国际化发展。首先,要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传承传统酿造技艺,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从生产工艺上保证泸酒品质,推动白酒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绿色发展。其次,要加快推动集约发展。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思路,以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广“名酒·名园·名村”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工业、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再次,要加快推动合作发展。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打造“中国白酒•泸州产区”,加快泸酒“走出去”步伐。推进中国酒镇·酒庄建设,促进中西方酒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深化与周边白酒主产区、白酒主销区的合作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用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探索白酒产销发展服务便利化措施,拓展亚欧、北美等海外市场。特别是要通过酒博会这一平台,展示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加强白酒与啤酒、葡萄酒等不同酒类交流,让白酒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好地品味中国。
三是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建设区域高端医疗中心。泸州作为全国42个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西南医科大学以及5所“三甲医院”,已形成对川南、黔北、渝西等周边地区4000万人的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位居四川省第二。通过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全面利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可扩大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扩大医药产品销售市场、深化对外合作。通过重点招商方式,引入治疗、养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点企业、中药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以及其他配套企业,引入先进研发技术和生产设备,带动本土企业突破创新、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加大泸州市医药研发人才储备工作,重点支持医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及专利的引进,利用西南医科大等优势资源强化与外部优质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与人才交流。强化区域协作,加强与川渝滇黔地区医药产业园区互动合作,资源共享,推动医药产业国际科研协作,增强本土医药产业发展实力。
(五)突出职业教育,加大教育对外开放步伐。
泸州拥有一定的职业教育优势,应顺应职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优势资源,借助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化国家国内职业教育合作,打造人才高地,服务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积极鼓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医科大学等院校与川南临港片区深化合作,根据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所需职业人才。鼓励泸州技师学院扩大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促成与更多本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践动手强、具有高技能水平的职业人才。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依托川南临港片区,积极促进本地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职教联盟深化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大型职业培训机构,促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鼓励创办中外合资或独资的国际化院校,尤其是职业教育院校。支持海内外组织、个人发挥自身优势,到川南临港片区创办各种国际化学校;积极接纳现有知名国际化学校在川南临港片区办分校;激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已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学校加快国际化步伐;激励未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学校逐步加入国际化教育行列。
三是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强化政策保障,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待遇,积极引进国际化师资人才。鼓励本土职业院校通过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师资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化视野。鼓励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学校联盟的各种活动。
四是加强培训机构税收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聘请的外籍教师和外籍研究人员在泸进行教学和研究所取得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六)突出脱贫攻坚,推进开放式扶贫。
以推进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为抓手,大力推进开放式脱贫攻坚,以开放促脱贫、促发展。
一是加强国际减贫领域交流合作。依托川南临港片区,深化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农发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减贫领域合作,借鉴国际社会创造的多部门综合扶贫、参与式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制定村级扶贫规划以及科学的评估监测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为脱贫攻坚提供更多创新性、可借鉴的反贫困经验。
二是吸引外资参与扶贫开发。依托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国际金融资金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加大对贵州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支持贫困地区产业链建设,提高特色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创新外资扶贫项目引进、实施和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外资扶贫项目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先进理念的外资项目管理人才。
三是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做强做响“合江荔枝”“泸州桂圆”“纳溪特早茶”“赤水河甜橙”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借助川南临港片区,发挥“农博会”会展影响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外,拓展国际市场,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次,助农增收,助推脱贫攻坚。
五、川南临港片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国家配套政策支持。利用泸州成功列入国家系列试点等政策机遇,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配套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权限下放,突破机制体制,减少贸易投资壁垒。争取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试点,完善对外贸易交易平台,全面支撑川南临港片区港口贸易规模化发展。二是积极是争取跨区域协作,实现口岸联动发展。加强与邻国口岸、沿海沿江口岸、内陆口岸强化合作,构建便利的运输协作机制及一体化监管通关模式,打造贸易便利化协同体系,推进跨境跨区域产业合作与资源联络,扩大川滇黔渝地区开放程度,提升对外合作效率。三是积极争取市场主体的招引、培育优惠政策,导入优质资源,强化口岸经济支撑。充分争取金融服务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供给等优惠,降低企业投资发展成本,提升企业活力,助力企业做强做大,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四是争取国家高端人才输送政策,强化口岸发展智力支持。争取导入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及研发中心,增强国际间科研协作,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以智力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政策扶持为先导,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二)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复杂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川南临港片区在探索相关试点内容时,需要突破有关法律规定的,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暂时调整相关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需要突破的有关行政法规规定,提请国务院审议批准;需要突破的部委规章,由国务院协调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片区先行先试。同时,应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或对外贸易区的成功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实际,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自由贸易港法》,使自由贸易港的设立和建设有法可依。
(三)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加快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依法公开管理权限和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目录制度,实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以及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将原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法律、会计、信用、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担。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实施“互联网+监管”,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质检等部门的协作,完善一体化联合监管方式,建立风险可控的联合监管机制。建立社会参与推进监管机制。推进综合执法改革。
(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川南临港片区通过加大实体产业发展力度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同时,相应的金融服务产业也需一并跟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应围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入手,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减小企业资金负担。在引入金融机构开展相关金融服务之前,参照东部沿海地区,建立完善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避免出现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招引的企业,应重点选择在加工贸易、白酒、医疗康健产业方面较为擅长、经验丰富的企业,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可以进一步探索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并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鼓励本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信用管理体制依托大数据,推动本地信用体系的构建;还可以参照沿海先进做法,在税收优惠、人才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于金融机构予以倾斜,帮助金融机构更好落地,更好服务地方实体产业发展。
(五)强化人才队伍保障。出台人才队伍保障政策与措施,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学使用人才的常态工作机制。创建爱才惜才氛围,优化政策环境,给予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给予人才生活上关心体贴,给予人才利益上适当倾斜。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部门身份和地域界限,减少行政干预和不应有的限制,特别是对急需高端人才的引进要特事特办,减少环节。建立人才直达通道,特别是国际人才直达通道,在签证、人事关系、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住房、工资津贴、职称评聘、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要降低门坎,要提供优质服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创新,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为各类人才有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建立人才基金,对卓越贡献人才予以奖励,充分激发人才优势,为内陆港口自贸区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