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特区建设
武汉晋升重要外贸港口
在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实施方案中,提出经过3-5年探索,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特区建设,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而言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以往不靠海,对外贸易弱,根本导致武汉对外开放程度低。现在随着中欧班列快速发展,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通盘布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武汉再次成为一条联通亚欧商道的重要节点。”陈波指的“再次”是指19世纪中叶,运茶团队从汉口港出发,穿越西伯利亚运抵俄罗斯欧洲部分。
陈波认为,对外贸易流量的增加,势必将产生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活动,在港口、经贸基础具备的情况下,对外的观念及管理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到汉,整体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实现对外开放活动的良性循环。以中欧班列为例,2016年共发往返欧洲班列234列,同比增长42.68%,货值8.59亿美元。
产业基础雄厚
后发先至跨区域协作引领发展
根据方案,湖北自贸试验区涵盖三个片区:武汉、襄阳、宜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陈波介绍,武汉片区在光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具有优势,同时地理位置优越,有很大希望与中部区域协作发展,把自贸试验区做成引领中部合作发展的平台,让中部地区共享湖北自贸试验区红利。
“成为跨区域合作范围应该成为武汉片区的目标,虽然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既然具备条件和基础,就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并取得成绩。”陈波说。
2月13日,武汉公布武汉片区实施方案,提出要建四大特区,分别是行政服务特区、创新创业特区、科技金融特区,以及对外开放特区。
陈波认为,尽管和东部沿海城市比武汉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高,但武汉片区基础最好,在湖北自贸试验区内乃至中部地区起到引领协作的作用,因此要在地区内避免无意义的同产业竞争,统筹发展。比如制造工厂可以放在襄阳,研发和管理总部放在武汉。宜昌片区则具有绿色经济优势,武汉可与其进行协作,建设绿色经济信息交易平台等,促进区域内特色型经济发展。
“改革理念、市场开放的落后,是武汉的劣势,也可能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武汉非常有希望跳脱传统路径依赖,在自贸试验区红利刺激下顺应产业、企业发展要求,闯出一条新路,并且能够可复制、可推广。”陈波表示。(张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