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开局之年,企业得到了什么?
去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公布重大制度创新案例40项
回眸2017
自由贸易试验,如何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这是检验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的一个直观标准。毕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是为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而先行先试。
1月3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公布开局之年“成绩单”:自去年4月1日挂牌至年底,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5010户,公布重大制度创新案例40项。在这些成果表述背后,企业从中究竟获得了什么?为此本报记者走进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企业,记录下他们的2017年“自贸故事”。
转变政府职能
成都精彩盛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兵:
1年换了两次营业执照每次现场最多等10分钟
2017年4月1日,在众多媒体见证下,刘兵从政务大厅机器人“高小新”手中领到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我们提前在网上提交了材料,取证当天整个流程办下来,也就花了1分钟。”这位成都精彩盛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说。
挂牌当天领证速度快,会不会是“作秀”?刘兵的2017年,否定了这种可能——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的公司又更换了2次营业执照。“每次都是拿到了国家相关资质,要增加营业项目。”而每次也都和最初一样,网上递交申请和相关材料,现场拿证,“现场有时候办事的人多,也只需等个10分钟。”这种办事效率,让他当天就能往返总部成都和销售市场北京之间。
“政府办事工作效率,一点不比北上广低。”和刘兵在一些城市经历的“办个审批等一个月”相比,他认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投资环境和政务服务水平保持了很高水平。
过去这一年,这位山东汉子成了“自愿推销员”。他不仅准备把企业在北京的影视加工基地搬到这里,还介绍合作方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发展业务,“目前至少有4家企业在谈了,包括基金、融资租赁等各个领域。”
幕后
审批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40%
过去一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形成多个创新举措:
简政放权方面,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管理,办理时限由逾20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内;工商企业核名、注册登记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40%,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9.6%;实现个体小额经营社区备案。
打造智能政务方面,初步实现企业登记全程无纸化、零跑动、零收费;启用国内首个政务机器人“高小新”;上线人工智能辅助政策申报系统,减轻企业学习政策负担。
激活创新创业要素
成都英博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克:
公司“揭不开锅”时盈创动力介绍来一笔天使投资
“最新一轮融资时,公司估值已经上亿元。”1月8日说这话时,刘克语气轻松。在这位成都英博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眼中,资金不是问题,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
就在去年,刘克还在为公司财务“揭不开锅”而失眠。当时这家做智能机器人的公司初创不久,正处于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会遭遇的“生死关头”——合伙人自筹的200万元接近枯竭,产品却还在研发和验证阶段,要实现制造还要一笔模具钱。找银行贷款?“没抵押物,根本不可能。”
让英博格“死里逃生”的,是一笔300万元的天使投资,来自一家本土创投机构。而促成此次合作的,是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服务体系”,盈创动力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
继续拓展产品品类和市场渠道,是刘克对新一年的计划,“最开始我们只做陪伴老人儿童的家庭机器人,现在想拓展到酒店、旅游服务领域。”这不仅因为有了资本注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也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渠道合作方。”
幕后
激活创新创业要素 多项举措“全国首创”
打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通道,激活创新创业要素,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工作,因此催生了不少“全国首创”。
这一年,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正式发行,目前首次发行5亿元都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等载体建设、投资双创企业股权等;全国首创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国务院明确在全国推广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之一;在全国首创“创新信用券”,以信用评级体系为核心,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三方共赢。
推动双向开放
西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许汝贵:
参与全球竞争借自贸区接触全球顶尖人才资源
过去一年,引入了加拿大专家、英国博士……目前140人创业团队,80%以上有华为等大企业工作经历。然而谈起当前最大需求,西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许汝贵还是说,“人才。”
公司从事的,是人工智能分支领域——计算机视觉相关算法研发,“参与的是全球化竞争,人才对我们极其重要。”如今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多来自美国和欧洲。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缺乏与顶尖专家合作的渠道。
这让他对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提出的“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充满兴趣,隔三岔五就会去自贸办询问最新进展。“在这个合作框架下,全球人工智能顶尖院校——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明确要在自贸试验区建研究机构,今年就可能落地。”他希望能借此进行联合攻关,“我们希望能借助自贸区这个开放平台,接触全球顶尖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团队,同时让我们自己的产品‘走出去’。”
幕后
技术、资本、产业链 汇聚全球资源
开放是自贸区改革的初衷,也是最鲜明特色。如何在更高层次扩大双向开放,是内陆自贸区发展的关键。
2017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等全球22个科技园区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推动“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启动。
该计划将从技术、资本、产业链三个层面,打造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营商环境,汇聚全球性人才、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实现全球园区中小企业的互利互赢。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教授黄小勇:
治理优势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最大优势
在1月3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2017年度重大制度创新案例发布会上,中央党校黄小勇教授表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开局之年公布的40项重大制度创新案例,创新范围广、针对性强、改革层次多,在为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同时,也兼顾了民生需求。
他特别注意到40个案例中,约有一半涉及政府职能转变,且具体到了操作层面。“这很值得借鉴。”黄小勇举例说,“比如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很多地方并没有执行,成都高新区就做到了。”他认为,这说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涵盖层面多,也意味着改革在逐渐走向成熟。
黄小勇认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具有资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是治理优势,“如果治理得当,资本、人才等要素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否则反而可能导致要素流失。”他建议,政府部门推动改革时要树立多部门协同意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可借鉴美国做法打造内陆自由贸易港
作为自贸问题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曾参与上海、广东、福建申报自贸试验区及后续研究工作,也一直关注四川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进程。在他看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开局之年,瞄准了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这一正确方向,做出来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他看来,下一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可以在更高水平推动自贸区建设,如开展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在自贸试验区试行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等开放政策,特别是在科研、教育、人才流动等方面做出四川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既要推动以通商贸易为目的通关、签证、税收等便利化改革为主的传统开放,又要推动环境、劳工、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高标准改革,实现新型开放。
他特别提到用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内陆自由贸易港。“新加坡依靠樟宜机场,打造以空港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港做法,可供借鉴;美国孟菲斯地处内陆,设对外贸易区,采用最高水平贸易投资和监管政策,实行高效集约的管理制度,也有可学习的价值。” (记者 熊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