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文章聚焦重庆开放发展
“大通道+大平台”牵引大开放
——内陆地区重庆开放发展的实践
新华社记者张琴赵宇飞
开通横贯亚欧的“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释放开放潜能、重庆自贸试验区瞄准陆上贸易目标释放开放红利……近年来,重庆打造联通世界的“大通道、大平台”,扭转先天区位劣势,汇聚全球要素资源,融入全球产业大格局,从深居内陆腹地的开放“末梢”发展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崛起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大通道+大平台”扭转先天劣势
曾经,“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重庆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经沿海城市再“漂洋出海”,耗时过长;要么通过空运,却成本极高。此后,重庆将思维和视野向西投射——西经陆路直取欧洲,“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就此诞生。
首开中欧班列先河的“渝新欧”横贯亚欧大陆,将重庆与沿途国家紧密相连,成本仅为空运的1/5,时间仅为海运的1/3。
如今,“渝新欧”不仅占到全国中欧班列货运总量的近50%,还正在“长高、变长”。“长高”即通过铁空联运形成辐射亚洲的“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变长”即向东连接长江黄金水道实现铁水联运,向南依托重庆东盟公路物流大通道辐射东南亚。
当前,重庆已拥有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一类口岸和三个国家级保税区,在中西部保持领先。重庆也得以直接参与国际分工,汇聚全球要素资源。
“以前内陆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我们只能等‘发达国家—中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如今我们可以争先,汇聚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例如,去年4月,全球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奥地利奥特斯重庆工厂投产,重庆成为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2015年下半年,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德国博泽也落户重庆,生产的汽车玻璃升降器、汽车座椅等产品,均通过“渝新欧”运往欧洲。
在“大通道、大平台”的助推下,重庆去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180亿元,是2010年的近5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地区首位。
中新示范项目激发内陆开放新潜能
如果说,“渝新欧”扭转重庆的先天区位劣势,奠定了重庆开放发展的基础。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正式运营,则开启了又一个“新引擎”。
中新(重庆)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多以来,双方紧扣金融、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合作领域,推出多项政策创新,正在打通内陆地区联通世界的资金、物流和信息“梗阻”。
截至目前,国家部委出台的创新举措或支持意见达47条。中信、平安等6家银行总行在渝成立区域或全国性融资结算中心,重庆机场向新加坡开放“第五航权”、双方合作建设海底高速光缆等。
一年多以来,双方已集中签约4批、70多个重点项目,累计金额超过160亿美元,内陆地区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双降”的目标正在实现。
物流成本方面,以重庆为中心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已现雏形,多种交通方式硬件上无缝衔接,货单、载具等制度规则也已开始统一,物流成本已开始下降。
融资成本方面,一年多以来,双方已落地跨境融资项目39个,金额合计32.2亿美元,包括中西部首笔融资租赁公司人民币债券、跨境融资保理贷款等创新项目。初步测算,已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52亿元。
重庆自贸区“四区叠加”释放开放红利
近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营。重庆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破除制约内陆开放发展的痛点,还将与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新重庆示范项目核心区形成“四区叠加”格局,释放巨大开放红利。
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李谦说,当前,以“渝新欧”为代表的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仍有待完善,如铁路运单无法融资押汇、铁路载具标准空白等。“自贸试验区将创造出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正是构建陆上贸易规则的绝佳契机。”
与此同时,重庆将形成“四区叠加”格局,即自贸试验区、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的优势叠加。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国家此前在重庆设立的两江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均与自贸试验区的范围大部分重合,且前三者已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创新探索。
例如,重庆自贸区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区域范围大部分重合。后者前期的探索,如多式联运规则、跨境投融资政策等将直接成为自贸区的组成部分,其暂未实现的创新探索,则将依托自贸区得以实现。
“‘四区叠加’将释放出巨大的开放红利,为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注入新活力。”汤宗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