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国家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四川榜上有名。
“四川设立内陆自贸区高度契合国家战略。”省商务厅厅长刘欣说,四川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和内陆开放的“最前列”,有责任有义务在西部率先探索内陆自贸区新模式,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这一喜讯,也为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2014年,成都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四川建设自贸试验区,成都更加责无旁贷。
两年多申报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试验”的重点在哪里?9月1日,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采访。
边申报边探索
“边申报、边探索、边改革”,自四川申报争创自贸区之始,成都即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探索,甚至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紧盯紧抓,高位推动。
2014年8月,四川省决定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两个月后,成都拿出“55条”学习借鉴的具体措施。
一年之后的2015年9月1日,成都旅众通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政务中心工商窗口,领到了中国西部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成都正式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这是成都学来的“上海经验”。
另一项“保税货物区间结转制度”,则让落户成都的IT巨头英特尔获益匪浅。根据测算,实施这项制度后,英特尔整体通关时间减少6个小时,在成都和大连间的运输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至1天,每月节约费用超过10万元。这是上海经验的“成都改版”。
2015年,普华永道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了成都市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成果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成都市“全面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经验,确保改革试点经验生根落地、释放红利”。
与此同时,申报工作紧锣密鼓。2015年4月1日,省政府向国务院专题报送了《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方案》。2016年3月8日,再次根据新的形势和深化研究成果形成《申报方案(完善提升稿)》并报送国务院。
《申报方案》围绕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推进货物贸易便利化,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率先推进与欧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监管服务以及税收政策等8大重点领域提出了160余项改革举措。
定目标抓重点
如何担当“核心”重任?“成都是典型的内陆城市,应该在全方位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创造一些可以在其他内陆地区复制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透露,总体思路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发挥成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和向西向南“贸易走廊”的地缘优势,立足内陆服务全国,承东启西辐射亚欧,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培育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个重点是全面开放,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该负责人说,成都将通过蓉欧快铁等通道建设,扩大同“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推动企业更大胆、更大规模地走出去。
在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方面,将开放更多的市场和领域。“特别是在生产要素、流通方面,通过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提高四川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同时,围绕创新驱动战略,要把成都打造成为在内陆地区走在前面的、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中心城市。
此外,要让整个市场经济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国际最新规则对接,带动西部板块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
该负责人表示,将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动能转换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装备制造与产能合作区,探索中国与欧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先行区,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区,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和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综合改革区。(记者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