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下午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扩大)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向全体代表报告自贸试验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住房、补短板等重点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自贸区建设强化“三个联动”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多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实现了初衷。”应勇说。今年3月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方案。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全面深化方案分解细化为98项改革任务,明确了今年的24项重点工作。
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建设,到2020年的目标已经明确,核心是要坚持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是要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加快健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服务、政府管理“四个体系”;最终是要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贸试验区,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应勇表示,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建设,必须抓牢“三区一堡”、“三个联动”重要载体。
“三区一堡”,一是建设开放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是树立系统思想,注重改革举措配套组合,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当前有两项重点举措:一是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二是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二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关键要对照国际最高开放标准,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更为充分的压力测试,为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试点经验。要抓好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上海要建设的自由贸易港区,不是保税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简单升级版,而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率先探索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三是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要通过政府职能再造,探索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实现更优的环境、更方便的准入、更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核心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之一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今年的任务主要是扩大试点事项,扩大试点范围,完善以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四是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总的考虑是,以经贸合作为突破口,以金融开放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国公司合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应勇说,上海自贸区建设要强化“三个联动”,就是要强化区内改革与全市改革的联动,强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强化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
建设科创中心,人才是基础、是关键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
应勇表示,当前重点从四个层面推进:
第一个层面,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的创新高地,必须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加快建设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尽快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
一是筹建国家实验室。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国家实验室的组建方案,上海正抓紧完善张江国家实验室的筹建方案,力争进入第一批序列。
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在张江地区,有望率先建成世界上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光子领域大科学设施群。
三是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目前,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等一批高校创新资源已向张江地区加快集聚。去年,李政道研究所已依托上海交大正式挂牌成立。
四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4平方公里,总的定位是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的市级城市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重点是推进从园区向城区转变,从科技向科学转变,从道路向街道转变。目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
第二个层面,加快推进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主要考虑是,通过布局一批实体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突破、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现已初步梳理了18个平台,覆盖5个领域。平台依托一个或若干个区建设,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目前已有5个平台启动建设。
第三个层面,加快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特色发展。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按照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创新特色比较鲜明、创新功能相对突出的标准,已初步选了一些重点区域作为重要承载区。
第四个层面,在全社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源泉。重点是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下半年,2017年国家“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将在上海举办。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同时,要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加快落实“全创改”10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着力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企创新机制等瓶颈问题。
“建设科创中心,人才是基础、是关键。”应勇说,目标是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人才政策“20条”、“30条”,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人才政策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勇表示,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解决人才关心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提升上海的人才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