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提出“暂时停止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相关内容,取消外商从事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限制”。这意味着中国允许外资在中国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活动。这被看做是中国向欧美国家释放的积极信号。
扩大需求减小政策调控压力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明确了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变更以及合同章程实施备案管理。其中,取消了对豆油、菜籽油等粮油行业生产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但依旧限制投资小麦、玉米、稻谷的收购和批发。
此次取消限制,被业内人士看做是中国在兑现承诺。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5年保护期也早在2015年就已到期。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WTO承诺的对外开放也在逐步兑现,此次“取消外商从事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限制”就是在兑现对大宗农产品的承诺。
与此同时,行业咨询师李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留意“暂时停止”这一表述。这表明中国在向欧美国家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在等待一些关键的窗口期,从而获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自2006年以来,中国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对玉米深加工开始限制,同时外资进入这一领域也受到限制。如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国家在一定范围内放开对外资从事稻谷、小麦等收购、批发的限制,也是希望通过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玉米、大豆等原粮价格,减小政策调控压力。
应对改变还需提高竞争力。
“取消稻谷、小麦、玉米主粮的收购、批发限制,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我国粮食市场将更加对外开放。”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也会使得国内贸易商遇到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
李强坦言,国内的中小贸易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冲击不大,毕竟在中国,大部分外商不仅做贸易,还投资实业。
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马文峰建议,外资企业应该更多地应用期货,而不是进行投机。这一观点得到了李强的认同,他认为,取消限制这一政策有利于纯贸易的外资企业,他们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内做贸易、做期货套保。这样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也将会有进一步联动,更有利于中国市场化的深入,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面对这样的情况,马文峰有着自己的担忧。他告诉记者:“如果进行投机,对农民的影响会比较大,不排除我国的农民会在不太公平的内外环境下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国家应该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养老金保障,推动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马文峰直言,农业被摧毁,国家整体经济处境也将困难,提升国内农民和农业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