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大潮中,披荆斩棘的创业者身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帮创业者与资本“联姻”、对接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甚至还对其研发方向进行指导。他们,就是“创业保姆”。
安心创业,其他事交给“保姆”
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450多家在孵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80后,他们的孵化“保姆”团队,平均年龄也不到35岁。孵化团队的负责人王钟澔说,同龄的孵化团队和创业者,沟通更加紧密,与其说是工作关系,更像是老朋友。
这支拥有20多名员工的孵化团队对企业“有求必应”,他们的工作“菜单”上,共有16个模块、520多种服务,包括工商注册、人员招聘、专利申请、投资路演等,涵盖了从企业诞生前到做强做大整个阶段的“全生命链服务体系”。统计显示,得益于“保姆式”服务,创业中心累积孵化的1000多家企业中,成功率(一年生存率)超过91%,远高于行业水平。
几年前获得上海市徐汇区第一届“创业梦之星”大赛第一名的创业者李万万,现在已经是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一员。“创业者在初创阶段经历的问题和阵痛有其共性,我当初遇到的问题及找到的对策,也许能给今天的创业者以启发。”李万万说。
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现有专家600名,10多年来累计服务创业者逾46万人次,帮助10万余名创业者成功创业。
“海龟”创新创业两头跑?没问题!
海归人才已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但他们不熟悉国内情况,在公司注册经营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国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设立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里是“海龟”们两头创业的家园。
基地协调运营机构相关负责人张堂军介绍,基地从2016年8月正式开始运营,面向海归人才和外籍人才,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所谓离岸,指的是海外人才的海内外双向注册,既可以在国内注册也可以在国外注册,不一定直接一步到位在国内进行登记。“很多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不是今天准备好了,明天就举家搬迁,有个慢慢适应并不断做出工作和生活重心选择的过程。离岸基地的设立,让他们在‘两头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也让离家几十年的‘老海龟’有一个再适应、再学习的成长空间。”
和一般的孵化器不同的是,“海创空间”被称为“预孵化器”,主要为项目提供一些前置服务,比如工商注册、财税、人事以及与资本和上下游的对接等等。空间还引入了专业的创业导师,帮助团队就人员结构、研发方向或是市场定位等进行指导。
圣挪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振蓉于2017年6月底入驻“海创空间”,她之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多年。“在‘海创空间’,从医保、社保到税收,从知识产权保护到政策扶持基金申请,我都得到很大帮助,让我特别安心。”朱振蓉说。
成立一年多来,“海创空间”吸引了16个海外人才团队回国,其中2个已经“毕业”去其他的创业空间和孵化器继续成长,1个刚刚获得3000万元的融资,即将“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