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完善各类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提高人才政策的精准度、细致度和可操作性。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和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健全引进人才安家补贴、企业引才补贴奖励机制,集聚一大批产业发展人才。围绕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建立产业功能区(园区)人才资源信息库,健全专家联系产业功能区(园区)机制,搭建产业功能区人才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功能区企业建立联合聘才机制共同吸引聚集创新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功能区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人才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新城规划聚集。围绕新经济发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支持海内外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来蓉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支持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来蓉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园,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营造高层次人才宜业宜商宜居环境。
二是打造“技能成都”品牌。紧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家政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挥区(市)县、群团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职业技工院校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技能人才品牌。深化职业技术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合成都产业发展、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的职业培训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组建职业培训联盟,优化共享培训资源,引进国内外顶尖技能人才师资队伍,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大做强一批师资力量强、培训效果优、社会口碑好的孵化培训机构。加大国内外技能技术交流,通过参与国际性、区域性技能竞赛,发现培育高层次技能人才,扩大“技能成都”独立品牌效应,推动成都市高技能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是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孵化本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管理咨询等高端业务形态,力争年内入驻机构超过100家、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建立人才服务清单管理和代办服务制度,健全线上线下结合的人才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功能区(园区)新型人才工作站,构建网格化人才服务格局,促进人才要素有序流动和精准匹配,提升人才支撑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四是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标准落实“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和平时考核,引导公务员正确看待和运用公共权力,增强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落实聘任制管理规定,做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