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陆家嘴
金桥开发区原貌
今天的陆家嘴描画出上海最美天际线
金桥开发区现在的鸟瞰图
21日,怡和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戎红钢身着正装,迎来了双喜临门。作为老牌跨国集团旗下的中国公司,怡和保险将总部从广州迁到了浦东陆家嘴。就在公司迎来乔迁之喜时,他又得知了一个重磅消息:上海自贸区推出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条措施,这意味着将进一步扩大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力争率先形成金融开放新优势。
浦东,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屡屡创造世人瞩目的“第一”,尤其是浦东开发区,曾创下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等奇迹。
身为建设者、创新者、示范者,“三位一体”的浦东始终对标国际一流标杆,努力创造更多奇迹与辉煌。
陆家嘴 从“土”到“洋”
“区位优势对金融企业非常重要,有利的环境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高层人才资源。”戎红钢说,从公司开始商议总部搬迁,到决策拍板,再到办理手续正式迁入新址,全部流程在一年内完成。“公司有近四成业务在上海,浦东又是中国金融中心核心区域之一,总部设在这里能方便融入金融产业链。前不久,公司获批扩大经营范围,可以为大陆所有公司及个人提供全方位风险咨询、员工福利和保险经纪服务,这对企业发展又打开了一扇窗,新增了一步‘活棋’。”
怡和保险的选择和当年设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初衷,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在浦东设立第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区——陆家嘴?1991年,邓小平同志说了一段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这次讲话点出了为什么要做金融贸易区。
当然,在陆家嘴这块画布上施展,并非易事。情况复杂,拆迁量大,投资顾虑多,成为发展“三大难”。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做出指示,必须牵“领头羊”过来,领头陆家嘴变成世界的舞台。3个“领头羊”分别是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证券大厦、金茂大厦。示范效应很快出来了,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银大厦、第一八佰伴,逐一抢滩陆家嘴。
今天的陆家嘴金融城高楼林立,商务楼宇鳞次栉比,是上海最“洋气”的区域之一,金融文化氛围浓厚。就在本月14日,第12届陆家嘴金融城文化节上,由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团队和金融城白领共同创作的大型音乐话剧《梦之城》成功上演,受到白领们的热捧。
但有陆家嘴银行白领回忆,当初不少同事“嫌弃”陆家嘴有点“土”、一到下班就“潮汐式”纷纷离开;如今的陆家嘴金融城,院线院团高端文化、企业文化、楼宇文化、白领文化和市民文化“五朵金花”共同绽放,位于“上海之巅”的陆家嘴“金领驿站”更成为将白领们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家园”。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局长王华介绍,目前陆家嘴从业人员总数高达50万名,其中金融从业人员达23万名;共有93幢亿元楼,排名前十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落户陆家嘴。“十三五”时期,陆家嘴金融城的发展目标是“一城两区一支点”:以全球开放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参照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金融城、世界级中央活动区、金融贸易制度创新先行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金桥 从“制造”到“智造”
金桥开发区,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栉风沐雨28载后,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在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同时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以占浦东新区1/50的土地贡献了超过1/4的工业经济规模。
2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尽管有个闪闪发亮的名字“金桥镇”,却并没有让人们过上捧着“金饭碗”的日子。乘着浦东开发开放东风,1992年1月,中日合资爱丽丝制衣有限公司在金桥出口加工区落户,成为浦东国家级开发区中的第一家外资企业。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金桥管理局副局长、金桥管委会副主任马淑燕细数了金桥崛起的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条格外引人注意。
首先是“纸上”和“纸下”的惊人一致,可见其规划的前瞻性和执行的严肃性。和一些开发区招商引资“拉到篮里就是菜”不同,金桥开发区开发初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辅相成。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规划图纸上的金桥已变成了现实。对比20多年前的金桥出口加工区规划图和现在的发展布局图,两者基本一致,可见规划的前瞻性和严肃性。
和不少开发区只重“产”不重“城”的开发不同,金桥出口加工区早期规划用地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6平方公里,管理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园区4平方公里,两者以金桥路为界,紧密相连,互为依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已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综合环境最具创意特色的新型国际社区,是公认的最具美誉度的宜居宜业地标式国际社区。
其次,说起“金桥制造”到“金桥智造”的成功转型,成功要诀之一就是始终保持与世界高端产业同步,坚持产业高新、高效发展。经过28年的改革,金桥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加工1.0版”到“制造2.0版”,再到如今“智造3.0版”的华丽转身。
2013年,上海通用汽车凯迪拉克专属工厂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落户金桥,标志金桥和浦东汽车产业规模和能级迈上新台阶。2014年4月,特斯拉服务中心落户金桥,中国第一个特斯拉汽车超级充电桩建成,引爆金桥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特斯拉公司CEO伊隆·马斯克曾说,金桥速度让他记住了上海,因为在美国建设周期要3个月的超级充电桩,金桥只用了12天就建成了。
据悉,“十三五”时期,金桥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移动互联网视讯产业、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产业和新兴金融产业,将让金桥争当“上海制造”品牌皇冠上的明珠。
外高桥 从“保税区”到“自贸区”
外高桥保税区,就在宣布浦东开发开放的1个多月后呱呱落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启动最早、规模最大、产业最全、辐射最广的保税区。
外高桥,从一出生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自由贸易”烙印,享有“货物可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免于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等特殊政策。1991年,朱镕基出访西欧五国,向外宾解释道:“中国的保税区,就是你们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
而要建设和国际接轨的保税区,首要任务就是建码头。1993年,外高桥只用了28个月,就建成了拥有4个万吨级泊位和1个千吨级驳船泊位的港区一期码头,创造了上海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刚需”。1996年12月19日,上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使外高桥保税区的法制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实施规范、高效的园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外高桥发展至今,始终坚持在先行先试中创新发展,形成了企业和国家‘双赢’的良好局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兆杰介绍,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以来,以占全国130余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2%的面积,创造了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商品销售额的51%、进出口货值的16.6%、税收部门税务的42%,成为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龙头。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外高桥在国家重大战略、制度创新的契机下再度迈上新征程。“外高桥将把改革开放、探索创新的每一项实践,都看作是向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和国际自由贸易港区迈进的必要环节和实际步骤。”李兆杰说。
回顾历史绘就的一个个“第一”,浦东坚定信念,将在更高起点上勇担重任,踏上更多“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