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情在厦大很常见。过去五年,厦大坚持把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走出了一条“服务发展、共建合作、互惠双赢”的成功路子。
在主动服务社会中汲取成长“养分”
也许许志端自己都不会想到,在工作了26年之后,她会迎来自己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期。
作为厦大管理学院教授的许志端,还有一个身份是“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一年前,这个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营商环境的学术机构挂牌成立。
许志端将自己与“营商环境”研究的结缘归结于团队的“主动”——主动将研究带出校园、带向社会。2015年,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作。自贸区成立后,它的创新政策运行效果如何?福建省和厦门市领导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前期有过合作基础和研究积淀,这个任务便落在许志端和她的同事们身上。
经过内部多次讨论并主动与政府沟通,团队提出用国际通用的标准——“营商环境”来对自贸区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他们找来世界银行专门对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中国和地区实际,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营商环境评估与优化研究模式,即“对标国际,聚焦本地,问题导向,边评边改,以评促改”,开始在营商环境研究与实践的大潮中施展拳脚。
实践过程中,“成长的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从2015年至今,许志端的团队先后承接了厦门市、沈阳市、南宁市、福州市、漳州市、台州市、汕头市,以及贵州省和该省88个县区等地的营商环境评估与优化项目。随着承接项目的增多,许志端的团队在国内声名鹊起。
这些年,厦大师生主动“往外走”的意愿更加强烈,“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已成为各学院的普遍共识。
为校地战略合作插上“务实”翅膀
今年1月13日,“厦门大学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2018年工作会议”在厦大如期举行。
按照“厦门大学要服务全国,但首先要服务福建、服务厦门”及“服务区域就是服务国家”的思路,2007年至2015年,厦门大学与福建省内九市一区全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合作全覆盖、一地一重点”的战略合作布局。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每年年初的一次工作会议已成为厦大与福建省九市一区的一个不变的“约定”。但是细心的人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思路的成熟,这个看似已成为例常的工作会议每年也有新变化——会议越来越高效,推出的举措越来越务实,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今年,来参会的省市(区)代表拿到的会议材料里有一本厦大2018年项目推介手册,分“科技项目与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咨询服务”“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三部分,将厦大的科研项目、服务项目和盘托出,并附上联系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供省内九市一区精准“挑选”。
航空航天学院教授许水电的“轴承式超越离合器二轴总成及离合器系列化”项目就在这个手册上。它是许水电带领团队深耕积淀20年多年,成功研发的“智能摩擦技术与新动能”的系统技术中的一个子项目。目前,该技术中的轴承应用板块已与福建龙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福建龙孚轴承有限公司,逐步将新型轴承应用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高档机床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交叉协同中打造顶尖创新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立于2014年的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可以看作是这几年该校服务社会的一个绝佳观察点。
据该院常务副院长周涵韬介绍,目前,该院的石墨烯研发项目涉及材料制备、能源存储与转化、信息领域、核能、能效与减排等领域,研究人员来自该校化学化工、物理科学与技术、材料等多个学院、研究院。
开放、创新、协同带给了研究院多元化、多学科的强大背景,让这个年仅“四岁”的研究院多了研发的“底气”,也赋予了他们的技术更多的“实力”和“硬气”。现在,研究院已与宁德时代新能源、龙净环保、厦门信达、恒申集团、翔鹭化纤、贝特瑞、安踏集团、乾照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相关项目正在加速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中。
研究院的发展思路和历程,代表了过去五年厦大服务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即从以往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集群作战。这使得厦大服务社会的整体“作战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厦大学科自身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