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推出了《长三角创新驱动培育全球先进制造集群》的深度报道,对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地区如何积极培育全球先进制造集群作了详细解读,本期则对川渝地区的产业智能化转型进行了跟踪报道。
重庆:“智能+”启动经济新动能
可直接在空气中作画的3D打印笔,配合超低温专属打印耗材,让“神笔马良”童话故事成为现实;患者吞入胶囊内镜机器人后,可拍摄超5万张消化道的实时图片供医生诊断,8小时后随人体代谢排出体外;连接手机的墙体透视仪,可清晰定位墙体内的管线、异物,让工程改造和家装翻新不再苦恼……
8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在重庆举行,一大波“黑科技”精彩亮相。事实上,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以及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庆早就开始谋划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着力为传统产业注入“智能因子”。
推动传统产业“蝶变”
以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支撑,重庆正大力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图通过“修内功”和“引外力”,推动传统产业“蝶变”。
汽车产业是重庆工业的“压舱石”。受行业增速趋缓、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今年以来,一些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出现了一定下滑,但重庆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长安汽车,却凭借持续多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逐步在智能汽车领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目前,长安汽车已经积累了100余项智能化技术,6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搭载。”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副所长梁锋华介绍说,未来十年,长安汽车将组建超过2000人的智能化研发团队,聚焦智能化发展。
电子制造业是重庆的另一大支柱产业,虽然近年来重庆电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不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核心技术和部件缺失一直是“痛点”。同时,面对人才匮乏、研发薄弱等短板,引进“外力”成为有效途径。
前不久,紫光集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拟投资600亿元在重庆建设数字电视芯片、紫光云服务总部及研发中心、移动智能终端芯片设计、工业4.0智能工厂、集成电路总部基地和高端芯片制造基地等。这不仅是重庆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也必将为重庆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此,业界人士表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有助于推动“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迈进,助力传统产业“蝶变”。
智能化改造提档加速
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产业,也成为重庆在“智能化”道路上的重要布局。
在位于重庆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装)的车间,一台智能机器人正挥舞“手臂”为风电机组的偏航轴承拧紧螺栓。这项看似“简单”的工序,以往需要2个人花2小时才能拧完100多颗螺栓,现在只需40分钟即可完成。
“这台智能机器人具备自动识别、智能判断的能力,可用激光识别、校准每一枚螺栓的位置,而且拧紧每一颗螺栓的力度都有记录可查询。”中国海装研究院副院长董晔弘说。
与中国海装类似,重庆许多企业都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重庆渝丰电线电缆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研发的网络神经电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乃至核电装备,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
不仅如此,重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也在提档加速。重庆笔记本电脑、汽车、摩托车等传统制造业发达,但生产效率相对不高。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重庆已对200多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2%。预计今年重庆还将实施100个“机器换人”项目,推动5个智能工厂和50个数字化车间建设。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重庆推动智能化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对其未来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意义。“一方面可催生很多新产业,另一方面能通过这条路径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产业版图向西部延伸
据悉,首届智博会吸引了微软、谷歌、西门子、甲骨文、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参展,并推出了3万平方米的智慧体验广场,模拟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应用场景。
事实上,智能元素如此集中地展示,在中国西部地区实属罕见。之前,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广袤区域,由于开发开放较晚,产业层次较为落后,甚至曾被视为“智能产业的荒漠”。
近年来,不只是重庆,四川、贵州等西部省份的智能化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四川省推出《“互联网+四川制造”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培育10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培育100家以上“互联网+”协同制造标杆企业,建成1000家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贵州省则推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500亿元。
与此同时,高科技企业也开始集体“西进”。
今年1月,阿里巴巴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中西部区域总部落户重庆,并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重庆”,提升重庆在交通出行、农业技术、制造业转型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此前,另外两家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也来到这片此前较少涉足的地区,依托自身的数据资源、云计算大数据能力,与重庆市围绕智能产业发展、无人驾驶共享汽车等领域展开合作。
不仅如此,三大互联网巨头还同时落户成都、西安、贵阳等西部城市,推动“互联网+”与当地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产业的发展。
“如今,中国智能产业的版图正在向西部地区延伸。”易小光说,智博会长期落户重庆,将为中国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的智能元素,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四川: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重点方向,四川省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始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构建“5+1”产业体系
8月23日, 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重点产品、行业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3000亿元以上,促进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为此,四川省将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软硬件技术开展攻关,力争在自动推理、机器学习、大数据智能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
而在此前,四川已决定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说,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5+1”现代产业体系,是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其中,“5”就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这是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1”就是数字经济。
“四川这些产业的基础雄厚、优势突出、规模较大。”陈新有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最有可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四川将重点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5G、智能穿戴设备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四川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大省。四川将重点抓好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领域,着力推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陈新有表示,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具有新动能导入、新优势培育的强大功能。目前,四川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并且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四川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下一步,四川将加强产业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强国外“卡脖子”相关技术突破。到2022年,预计四川5个万亿级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6.2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四川省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长江之头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高标准起步,目前积极布局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五大新兴制造业,已引进138家智能终端企业,预计年内投产企业可达80家、产值达450亿元,全面达产后手机年产量将达2.2亿部、智能终端产品年产量达3.3亿部,产值超过2000亿元。
《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对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多个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目前已建成6个3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场面积近40万平方米,在长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梅勇说,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重的产业要逐步“退出去”,对资源环境较友好的新兴产业则要大力“引进来”。近年来,泸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航空航天、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35.2%。
此外,成都也有大动作。7月10日,《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正式公布,提出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出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五大产业为重点,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羽表示。
放眼全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日前发布,明确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奠定经济强省坚实基础。四川将重点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高水平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推动长江经济带省域联动
四川也是推进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重要依托,与沿边省份在产业结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网络布局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联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从四川的实际来看,发挥成渝城市群“双引擎”带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有助于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发展。
今年6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重庆签署。根据行动计划,未来五年,川渝两地将从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协作共兴等9个方面深化合作,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核心增长极。
其中,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是深化合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重点将探索建立河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流域污染治理省际合作试点等。协同保护秦巴山区、三峡库区生态,两地将重点强化长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等。
产业协作共兴方面,两地着重延续和创新。继续深化川渝汽车、摩托车产业合作的同时,两地将协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器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制造应用,共同建设西部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表示,成都和重庆合作前景广阔,在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白酒等都有望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还与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共同商议建立长江经济带环保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实现公平开放透明的环保产业市场一体化,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其中,四川和贵州、云南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保护长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