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为引导,独立第三方机构主导建设并运营的生物医药供应链协同创新体系,有利于带动离散的社会服务资源和整合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评 级机制,提升生物医药供应链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公信力,是未来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体系发展的趋势。
一、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体系构成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供应链主要分为 研发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 和 使用环节 四个部分,涉及到研发外包服务公司、高等院校、可研机构、制药公司、原料供应商、医疗器械制造公司、经销商、医药电商、医院、药店等多个机构,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体系。
图1 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体系构成
2. 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主要从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等层面分析生物医药共性连体系存在的问题。
-
信息流不对称 :主要表现自技术转移信息不对称、医药生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信息不对称以及患者使用药品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
资金流外溢 :主要表现在流通环节成本高,从行业整体上看,我国医疗供应链行业平均费用率是美国的6倍,但平均利润率仅为美国的1/4。
-
物流效率不高 :从生产到流通环节,我国医药企业普遍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加之药品体积小价值高,所以总体上发货量偏小。运输操作以零担为主,物流费用比较高。从流通到使用环节,物流运输距离要短得多,总体物流量虽大,订单却小(以盒为单位),订单数目大,物流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
运营模式不合理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的药品 、器械及服务三大“关联产品供应链”和“竞争供应链”整体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运营状态,各个环节重复建设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加剧了资金流外溢。
-
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不高,由于药品具有价值量大、订单规模小的特点,小规模的运输需求难以达到物流领域内的经济规模,且缺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供给匹配,导致物流效率低下。
-
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内缺乏覆盖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供应链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导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处于分散状态,无法进行资源整合。
二、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运营成功经验研究
1. 美国FDA:全球供应链试点计划——政府加强监管提升供应链安全
试点企业需展示完整的供应链安全性(从采购源头到美国最终的目的地),且该公司设在美国和美国以外地区的工厂在采购药品和原料药用于加工或包装时,遵守FDA制定的GMP标准要求。
2. 美国GHX平台——全球领先的医药供应链管理者
构建开放和中立的电子交易平台,链接供应商、分销商、医疗机构和集团采购组织,提供数据分析(供需变动与预测)、供应商协作(保障订单与实际产品相符)、应收账款、云计算等服务,推动医疗行业成为数据驱动的行业。
主要功能表现为:
一是GHX为整条链的企业群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下游企业能够轻易找到上游企业的替代,以防各个节点定价失衡。
二是以通用医疗器械命名系统(UMDNS)为其分类的结构基础建立了行业标准,降低了供应商、综合交易网络(IDNs)、医院、销售商之间数据沟通的难度。
三是内容智能化中心能够自动辨认和更正采购订单中不准确的产品数据,整理后将订单重新发给卖方确认。
四是通过数据分析,医院端能降低药物库存,减少药物短缺情况发生频率;药物生产商能根据市场需要取料,根据需求变动提前估计现金流,提前进行投融资。
3. 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中心——一站式生物材料与生物试剂进出口通关专业服务平台
由中关村管委会搭台建立并授名,为科研单位、企业提供从咨询、委托、代理合同的订立、前置审批办理、到货、报检、报关、查验到最终送货共26个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的服务任务。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
样品(包括模式生物动物)进出口通关一站式
-
试剂与仪器的进出口通关一站式(可含免税)
-
保税库亚洲前置仓
-
进口仪器保税备件库
-
其他服务
4. 上海国际医药供应链平台——建设内外贸一体的国际医药供应链平台
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的政策部署,布局线上线下两大渠道,打造进口博览会医药领域的“6+365”展示交易中心。
5.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
利用“蓉欧+”战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区位独特优势,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让资源全球化配置有更价廉、更高效的选择。
三、基于机制创新的生物医药供应链重组与运营探讨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下构建并运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带动离散的社会服务资源和整合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
图2 生物医药供应链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二是引入评级机制,提升生物医药供应链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公信力。一方面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服务评级体系,围绕信用、资质、交易记录等维度,针对平台供应商开展服务评级;另一方面根据评级结果,构建平台准入与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