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介绍,2018年1~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239家,同比增长99.1%;实际使用外资(FDI)49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实现稳定增长。其中,7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48家,同比增长113.1%;实际使用外资50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速比6月份环比提升14.6个百分点,且实际使用外资增幅创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FDI单月增速创年内新高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在评价今年前7个月我国利用外资情况时表示:“新设企业势头良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而通过梳理可以发现,7月是2018年以来唯一一个利用外资增速呈现2位数增长的单月月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前7个月吸收外资总量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虽然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温,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对我国使用外资的影响力有限,这说明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市场仍然持乐观的态度。”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资企业迅速涌入国内,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对外资准入的不断放宽,外资企业在中国能够享受到和当地企业相同的待遇。此外,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对于外资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这些因素使得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自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也就愿意来中国投资。”
今年6月28日和6月30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对外公布,这两张越来越短的“负面清单”已分别于7月28日、30日起施行。
其中,全国版负面清单长度由2017年版的63条减至2018年版的48条,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长度由2017年版的95条减至2018年版的45条。
白明认为,7月份我国吸收外资创出年内新高,一方面与我国扩大开放的政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存在有外企认准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月份。“7月份刚好是新版外商准入负面清单对外公布的时间节点,不少外企选择在当月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有些原本不允许进入的行业和企业现在也能够进入了,从而带来了集聚效应。”
自贸区利用外资增速升30%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介绍,2018年前7个月,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186家,实际使用外资65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占比达13.3%。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19.1亿元,同比增长14.5%。“自贸试验区增速远超全国,西部地区保持增长态势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从主要投资来源地对华投资情况来看,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则保持较高的增速。据商务部统计,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3.5%、30.6%、36.5%、12%、86.1%;中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5%和77.4%。
刘学智表示,与前几年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相比,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全方位推进开放。其涉及金融、专业服务、制造、能源、资源、农业等多个领域,共22项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范围扩大是这个负面清单的重点。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桥头堡’,自由度更大,灵活性更高,因此,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增速高于全国是正常现象。但未来,自贸试验区要从单纯政策引导到向营商环境优化去努力。”刘学智说。
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仍然是吸引外资的热门领域。据统计,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40.3%、63.7%和149.2%。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各个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公开数据后发现,外资加速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理委员会网站显示,自挂牌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2017年实现新增注册企业1.92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11家,注册资本达2950亿元;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成立4周年之际公布的数据显示,成立4年以来,新注册企业4.8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
而商务部有关领导在2018年中外投资促进机构工作会上透露,在自贸试验区内,外资企业备案设立达99.2%。自贸试验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