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top; height: auto; max-width: 640px; margin-bottom: 15px; width: 400px;" alt="" />
今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迎来5周岁生日。凭借着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如今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这里孕育而生,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赋予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的责任和使命。如今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正向纵深推进,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高地,进一步夯实了开放前沿的地位。
“试验田”里结硕果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近5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按照“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的要求,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丰硕的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成果。
在成果中最具制度创新代表性的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性地制定出了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也就是负面清单。今年6月30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经过4次修订,负面清单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了2018版的45条。
境外投资管理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改核准为备案管理,办结时间从此前的3~6个月缩短至3天。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区内已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超过1900个,其中中方投资额累计592亿美元。
在贸易监管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经验,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推出了“先进区、后报关报检”“一区注册、四地经营”“十检十放”以及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建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促进了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最有条件将国家金融服务业开放重大举措率先落地。今年6月2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25条措施覆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等六个方面,凸显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中的“试验田”作用。
近5年来,在一项项制度创新举措的推动下,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值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上海同期外贸总值的42%。洋山港和外高桥港区全年合计集装箱吞吐量3638.2万标箱,同比增长7.3%,推动上海港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5.4万家,新设外资企业9900多家,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升至20%左右。
创新永远在路上
虽然一批批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
2017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到2020年的建设任务。
方案提出了以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三区一堡”为核心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在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看来,上海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肩负着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任,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则是制度创新,对标世界标准,营造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将围绕3.0版方案继续推出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比如,将高质量提前全面完成3.0版方案改革任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动“照后减证”;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所有涉及企业的审批和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等。
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将深入推进加大自主改革力度的创新举措,包括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进一步压减通关时间,降低查验率;探索制定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快落实“沪伦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