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西安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
坚决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战略
充分发挥区位和军工科技资源优势
积极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加速形成军民融合“西安模式”
努力探索具有西安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取得了明显成效
区位优势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
国防工业发达
科技研发资源富集
科教优势明显
军事战略地位突出
承载着多项国家战略使命
发展军民融合具有独特优势
01
地理位置优越
西安是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之一、全国干线公路网最大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航空六大国际枢纽之一。
02
国防工业发达
西安现有军工单位超过20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和电子6大军工行业齐聚,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生产力量,是我国唯一拥有完整航空产业链和卫星产业链的地区,国防科技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二位。
03
科教优势明显
西安现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大学生120万,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一批涉军院校军工学科优势明显。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两院院士67位,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2017年全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809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2%。
04
战略地位突出
西安属于中部战区,是首都核心地区联合防空的西南方向前哨阵地,是西北、东南、西南和首都的重要战略后方,是战时支援重要战略物资补给地和兵员调动、战略物资转运的咽喉要害,同时担负着保护国家能源基地、水源地等重要战略任务。
05
国家使命叠加
西安是“一带一路”核心区,是国家明确建设的3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全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8个试验区之一,承担着国家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务,在军民融合等诸多领域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西安还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区域,是内陆型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新高地。
历史进程
西安军民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历史积淀期
“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西安地区布局了25个军工项目,在全国位居前列。“三线建设”到“十五”时期,陕西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西安集中了陕西6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和86.2%的科研院所,是我国名符其实的战略大后方,为今后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活跃发展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工科研单位走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的新模式,大力研发生产民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西安的科研生产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加速成长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把握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各军工集团战略合作,搭建基地园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探索改革路径,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为军工科技创新和军工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了创新实践。
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把军民融合
作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最显著的特色来抓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放思想、勇于打破桎梏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
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五星级服务”
营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01
加强军民融合组织领导
省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军民融合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贯彻中省军民融合发展方针政策,研究确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和政策,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工作。还成立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军民融合改革重点工作。
02
全面规划军民融合发展
我们按照“战略导向、融合发展,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制定了《西安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兵器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涉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着力建设6大融合体系(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资源共享、军民融合产业、军地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发展9大核心产业(通用航空、卫星应用、航天动力、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民用飞机、无人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通过这些规划布局,为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关联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03
科学布局军民融合产业
西安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了“两园五基地”(“两园”即: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五基地”即: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洪庆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有效承载,引导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军民融合体系形成。
04
完善军民融合配套政策体系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为营造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我们在不断优化西安营商环境的同时,相继出台《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实施意见》及细则、《西安市军民融合促发展实施方案》《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西安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西安人才新政23条》等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配套政策,对军民融合改革创新、重大项目落地、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落户安置等给予大力支持。
取得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
初步形成了“653”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涵盖航空、航天、兵器、
船舶、电子和核技术6大军工行业
厂、所、院、校、企5种形态相互配套
拥有科研、试验、生产3大功能
2016年
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元
2017年达到2000亿元
预计2020年能够突破3000亿元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军民融合“西安模式”初步形成
1
“军转民”成效凸显
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造,军工院所“事转企”改革,是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通过资产重组、并购、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军企混改,吸纳优势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释放军工企业活力。“事转企”转制后,事业主体进一步聚焦核心研发能力,进一步激发了企业主体的市场经营意识,军企改革初见成效。股份制改造通过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引进优质外部战略投资者参股,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自然人”多元化持股模式,进而激发企业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积累了经验。
2
“民参军”不断壮大
在军民融合政策的引导下,“民参军”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民参军”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90多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400余家,配套产品涉及陆、海、空、火箭军等各军兵种,配套单位涉及十大军工集团。
3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丰硕
经过两年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西安形成了一批成功验上报国家。军工仪器设备共享、军民融合统计制度改革、军民标准通用化、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行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制度等军民融合改革经验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部分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4
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密集落地
西安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吸引效应不断凸显,先后与中航发、航天、兵器、船舶、中电科、核工业等8大军工集团及央企集团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亚洲最大的大型旋压装备及旋压加工基地、易特科空间通信研究院(国家级射频技术工程实验室)、飞豹科技大中型飞机机载及保障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打造了“兵器小镇”“硬科技小镇”“翱翔小镇”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小镇。
5
军工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共用
为解决军工民企之间要素流通不畅、资源不共享、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我们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和兵器基地,加快建立军民仪器设备、数据信息、基础资源共享机制,解决军工资源共享共用难、效率低等问题。目前,西安科技大市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共收集设备13235台(套),其中军工单位设备约占28.4%。兵器基地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军民融合中心,已征集兵器在陕单位大型仪器设备499台(套),并将23个重点实验室纳入军民融合中心。
6
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军民融合领域,构建军民融合现代金融支持体系,我市设立了总规模4亿元的军民融合投资基金,2018年底将扩大到30亿元,成立了3亿元的军民融合发展创新改革专题资金。西安高新区发起了100亿元的西安高技术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经开区设立了签约金额40.1亿元的陕西军民融合投资基金,航天基地启动了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第一期出资100亿元,社会各类券商、创投机构、研究院所也成立了多只军民融合基金,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
西安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加速布局军民融合战略新兴产业
让军民融合发展作为追赶超越的“新引擎”
为国防建设增加“新动能”
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贡献更多西安经验
编辑:谈密丨审核:何砾、周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