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投资1.8亿元、占地3.3万平方米的首农进口农产品东北分拨中心及跨境电商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在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已建设完成。该项目冷库达产后,存储货物将近万吨,意味着大连片区冷链物流产业再添新动能。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跨境电商业的迅猛发展,冷链市场急剧扩张,大连片区港口冷链也开始加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冷链货物吞吐量17.66万吨,实现货值4亿美元。冷链物流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大连片区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构成。
冷链物流建设 打出张张“好牌”
大连保税港区自2012年以来就开始布局冷链产业建设,加速港口冷链发展。2017年,大连保税港区内冷库规模已达到40万吨。另外,继去年签发全国首张国际中转水产品货物原产地证明和卫生证书后,今年4月又成功签发国际中转冻品的原态证明。毅都二期、恒浦二期、翔祥二期竣工投产;首农供应链建设完工;开通“大连-西雅图”冷藏快线,运输时间缩短40%……一手“好牌”接连不断地打下来,使得大窑湾口岸冷储规模连续五年领跑全国。 目前,大连保税港区已形成我国沿海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冷链物流中心,也是国内惟一一个集保税港区、专业冷藏船泊位、集装箱码头及冷库群于一个区域内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中心。百余家国内外物流企业产品入驻大窑湾冷链物流园,其中不乏大连港毅都冷链、恒浦、獐子岛中央冷藏等大型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涵盖水产品、水果、肉类等各货种的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贸易与分拨配送,保税港区内冷库规模现已达到40万吨,预计2020年形成100万吨级冷库群及冷链物流配套产业群。
搭乘战略东风 刮出创新旋律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创新,潜力巨大的冷链物流业也不例外。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使港区冷链产业尽快壮大,大连保税港区搭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东风,不断创新冷链模式:2016年3月,大连港集团开通冷藏集装箱班列,实现冷藏货物的大批量、全天候运输;同年8月,开通国内第一列中俄全冷藏集装箱过境班列;大连港毅都公司创新研发的自发电冷藏集装箱挂车,使得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互联网、平台化浪潮的拍打下,加快利用互联网助力港口冷链业进一步发展,又成为大连保税港区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生鲜质量、加大了物流成本。为改善这一问题,大连保税港区正在加快建设无缝透明的公共冷链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打造冷“互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平台。“冷链物流追溯平台是以物流链、金融链、货物动态为依据,以产地、加工、运输、港口、存储、配送为链条的货物流通追溯体系。”保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追溯平台通过整合各地物流相关系统和供应链金融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看得见”的安全食品,为企业提供“摸得着”的改善方向。
延伸服务网络 实现区域辐射
首农供应链(大连)项目是今年保税区在大连自贸片区内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冷库达产后,首农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打造东北40小时冷链辐射圈,将食品供应链辐射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并逐步延伸至远东地区。记者了解到,大连保税港区近年来通过“立足大连、辐射东北、覆盖全国”的布点战略,将冷链服务网络延伸至东北、华中、华南等地,目前已形成了具有网络化、一体化、互动式发展格局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同时,区内多家冷链企业为打造东北亚冷链物流中心,努力辐射海外。大连港集团争取到的全国第一组冷藏“海铁联运”车体,开启了国内冷链物流运输的新模式;全国第一列冷藏集装箱双组联动车满载着菲律宾进口香蕉和薯条运抵沈阳,开创了“国际海运+冷藏班列+公路短驳”的多式联运新模式,填补了中国铁路不带动力运输冷藏集装箱货物的空白……
如今,每年从大连保税港区进口的冷藏集装箱超过20万标箱,冷藏水产等国际中转业务也正以60%的年增速快速发展。今后,区内企业还将继续依托“中韩俄”物流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功能,为发展建设国际冷链中转基地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