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可申请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3C免办)的适用条件扩展至境内多地科研测试和多次进出口的科研测试样机,开展3C免办产品协调监管,推动一地审批,全国使用,不仅是监管模式的创新,更切切实实解决了企业研发用测试样机到国内多地多次进行科研测试存在的业务流程实际难题,为中国科研企业“智造”助力。
作为此条经验的试点样本地区,重庆两江新区在国内率先启动对多次进出境研发用产品申请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监管模式。
“支持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拓展,”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在国务院批复和《方案》下发后,两江新区紧抓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契机,在现有研发类CCC免办政策基础上,将3C免办适用条件扩展为境内多地科研测试和多次进出口的科研测试样机,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自2016年试点开展以来,服务贸易正逐步发展成为两江新区经济新发展的又一新动能。”
两江新区针对申办主体、监管模式和申报样品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开展了允许书面采信、远程核销、声像存档、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后续监管模式。
例如,此前的研发用测试样机进出境业务流程问题一部份来自于检测机构不符合办理免3C条件,而事实上,保税区内的代工企业才是开展科研的主体,检测机构只是受其委托。在考虑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区监管方式与传统进出口监管方式区别的基础上,为方便企业,两江新区允许以重庆本地代工企业名义申办免3C证书。
而针对测试用样机办理免3C证书的规定中要求产品必须回厂进行核销的问题,两江新区创新监管模式,采取异地核销,通过审查核实企业提供的相关照片、检测报告、留样档案等方式在重庆本地完成核销,成功破解了样品不返厂导致的无法核销的难题。
此外,两江新区还提出,对列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且为保税港区生产企业出区进口的,或辖区内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技术等生产企业从境外进口的,为科研、测试所需,且需多次进出口的样品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3C免办产品的受理、审批、发证和后续监管工作。
借助创新的监管政策和模式,两江新区有效解决了保税港区电子信息技术生产企业样机出区测试的问题,也极大提升新产品开发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新订单,促进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促进产业的优化重组。
2017年,两江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285.24亿元,占比达到50.7%,同比增长14.1%,全域服务贸易实现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创新3C免办政策还进一步帮助生产企业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产品用于科研开发,加快了整个行业技术创新进步,改善工艺流程,促进行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本地化生产,带动地方配套实体经济发展。
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C免办政策实施后,有效缩短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时间,企业纷纷表示测试费用及生产成本缩减了。“事前审批程序简化,监管流程优化带来了通关报检周期缩短至原有的80%左右的惊喜”。
在优化监管模式的同时,两江新区依然没有放松把控质量安全的大门。据了解,两江新区一方面基于企业诚信快速发放CCC免办证明,另一方面严格监督企业按申请目的使用免办产品、按照有关规定对免办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3C认证制度的宣贯工作,引导企业进口、生产获得3C认证的商品,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维护3C认证制度的公信力。
上述负责人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创新制度运行以来,共批准60批5912台CCC免办样品入境开展科研测试,由此量产新机型打印机、显示器、多媒体网关等获得国外订单,出口数量达618.11万台,出口金额达7.0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