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审批如此迅速,想都不敢想”
——实行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准入方式,让企业进来容易、办事方便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
试验、探索、突破……许多“上海第一”“全国第一”的改革举措,在这第一块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里生根发芽并走向全国。
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的是中国第一份负面清单。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当晚,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列表如约上网,中国第一份负面清单由此揭开面纱。自那天起,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外商投资不再需要事事审批,参与负面清单外的投资项目,备案即可。从2013版的190条特别管理措施到2018版的45条,5年来,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不断瘦身。
第一张负面清单、第一扇“单一窗口”、第一票“先进区、后报关”货物……许多改革举措从自贸试验区走向全国,自贸试验区也从上海不断扩围。2015年,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试验区挂牌;2016年,第三批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设立;2018年,海南自贸试验区成立。自此,一个“1+3+7+1”,覆盖沿海、中部、西部的自贸试验区“雁阵”格局形成。
虽然各自地理区位和优势各异,但实行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准入方式,让企业进来容易、办事方便,是所有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点。
沈阳金岭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28日,注册地址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全运路109-1号。由于第一次在自贸试验区成立公司,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流程不清楚。“我们只好提前打电话请教沈阳自贸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报送资料当天就拿到营业执照。此后公司两次增资,也都在递交材料的当天就完成了营业执照注册资本变更。”负责人说,“审批如此迅速,是我们企业想都不敢想的。流程简化、时限缩短让我们省时省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自贸区营商环境的认识。”
从被划入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享受商事制度改革的便利,到家门口直通“东北沿海唯一综合保税区”,辽宁东盛集团从两间平房起家,目前年销售额达10亿元。“营口是个连接世界的港,又有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这里的机会是国际化的。”辽宁东盛集团总裁文启东这样评价。
改善营商环境,各大自贸试验区均有作为。重庆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外资项目备案实现立等可取,覆盖率达到100%,33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片区,涉税事项“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全面铺开。陕西自贸试验区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集群注册”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湖北自贸试验区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行“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
“通关零等待”“物流大畅通”
——实施贸易便利化举措,畅通开放通道,打造自贸试验区速度
做生意要讲究效率,“英特尔”大连公司对自贸试验区的效率体会很深。
为了让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试验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获得感,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大连海关将监管顺势融入物流链条,就现有通关流程关键节点逐个进行梳理和突破,推动通关效率直线上升。
申报环节,通过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省去全部转关操作,通关效率提升20%;查验环节,针对英特尔高精密设备开展“嵌入式查验”服务,货物入区时间由原来30小时缩短到5小时;物流环节,实现大连关区内进出区货物双向“自行运输”,节省企业用车成本。此外,探索“先入区、后报关”等模式,确保24小时货物入区不间断、车间生产不间断,每年为企业节省操作时间近2万小时。
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各类措施,英特尔货物流转速度提升20%,出入区单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目前公司进口货物从飞机抵港到抵达工厂耗时仅为2个小时,现已基本实现“通关零等待”“7×24小时全天候通关”。
促进贸易便利,各地都在打造自贸试验区速度。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口岸通关时间压缩1/3。湖北推出“中欧班列(武汉)运单归并、简化申报”、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等33项通关监管创新举措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采信模式等15项出入境检验检疫创新举措,报关效率提升80%,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
效率在关口,也在物流和基础设施。
河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四条丝路”,畅通开放通道。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要依托的“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郑州)共开行512班,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境外网络遍布欧洲、日韩、中亚24个国家126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目前,在郑州运营货运航空公司21家,开通全货机航线34条,国际全货机航班日均110架次。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主要依托的“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基本建成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集聚全球近4万种产品。以铁海联运、内河航运为主要依托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全省已建成沙颍河、淮河两条通江达海内河高等级航道,有效联接上海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
“我们坚持把打造空中、陆上、网上、海上4条丝绸之路作为建设‘一带一路’枢纽的重要支撑,努力形成‘四路并举’的开放通道新优势。”有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发展机会,更多共享空间”
——打造区位优势,产业加速集聚,“一带一路”创造共赢商机
借着自贸试验区的机遇,企业也能拓展更多商机。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农业基础支撑,使陕西自贸试验区肩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双重任务,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抓住了机遇。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功能和“长安号”开放通道,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构建“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大农产品物流加工基地,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并逐步打造西北粮食集散中心。据了解,集团已先后进口哈萨克斯坦非转基因优质油脂8219吨、优质面粉8353吨、优质小麦3615吨、休闲小食品50吨,实现“中欧货运班列”首趟满载货物回程。
有区位优势,也有产业集群。
湖北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据湖北自贸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目前,武汉片区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创新型企业加速向湖北自贸试验区集聚。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先后落户光谷。
在重庆自贸试验区,智能产业加速聚集。商汤科技人工智能、金泰克内存生产基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在医疗领域,新加坡莱佛士集团独资医院落户;在航空产业,美国AAR、新加坡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等企业落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黄永富对本报记者表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起点,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由点扩展到面。在建设中,各自贸试验区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对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多发展机会,更多交流、合作、共享的空间,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更具优势。”
“看自贸试验区建设5周年的成绩,有一些显著的指标,比如入驻企业数量、产值、进出口贸易额等,而这些最终都体现在企业身上。”黄永富说,在自贸试验区这块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上,制度建设不断探索新成果,企业发展也将不断获得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