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胡中海在介绍情况
胡中海介绍,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7 年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围绕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活力逐步显现,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动力日趋强劲。
截至9月底,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9657家,其中外资企业151家,合同外资3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1亿美元;备案境外投资机构3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245亿元人民币;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同期的三分之一。
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胡中海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
主要工作进展顺利
为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湖北省自贸办组织召开了12期政策说明暨政企对话会和4期成果宣介会,宣传解读自贸试验区政策举措和创新成果。研究制定的《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2018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115项改革试验任务,力争年内完成80%以上改革试点任务。现已有10个国家部委、39个省级职能部门以及3个自贸片区印发了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共计194份,国家和省级层面研究出台涵盖行政管理、投资、贸易、金融、人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和法制建设等领域的600多条改革创新政策举措。
为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各级工作队伍能力,全省累计组织200余批次专题学习培训。聘请39位省内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企业代表组成湖北自贸试验区政策咨询委员会,委托专家团队开展自贸试验区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多场政策研讨活动,积极借助“外脑”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出谋划策。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初步形成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国地税一窗通办、无申请退税、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等5项创新成果已通过国家层面推广,内外贸同船运输货物智能放行等21项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中山大学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武汉、襄阳和宜昌片区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六。2017年12月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武汉自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时,为片区施行的“一次办”“马上办”到“网上办”点赞。
据介绍,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重点在以下六大领域开展改革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行“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三办”政务改革将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2个工作日。国内首推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改革,简化、优化工作流程,方便银企开展无还本续贷,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推进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给市场主体带来极大工作便利,也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好评。
(二)实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外的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对负面清单内的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率先探索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集成化办理,最大程度为外资提供便利化服务。
(三)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推出“中欧班列(武汉)运单归并、简化申报”、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等33项通关监管创新举措,以及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采信模式等15项出入境检验检疫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已建成关检联合验放、铁路拆拼箱、水运平台、空运舱单系统等32个功能应用项目,成为中部地区应用项目最多、功能最齐全、保障最安全的省域电子口岸平台,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办理通关业务超过20万单(票),实现了常用进出口申报业务全覆盖、数据壁垒全打通、通关监管全过程和出口退税全程电子化,报关效率提升80%,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
(四)注重招才引智,吸引人才集聚。相继推出放宽外国留学人员在自贸试验区工作许可条件、实施外籍人才口岸签证政策、允许外籍人才多岗位兼职、设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武汉片区以“3551 光谷人才计划”和“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招才引智。襄阳片区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打造国际人才引进“直通车”。宜昌片区建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年度述评制度和问题清单认领制度。截至目前,湖北自贸试验区已聚集3名诺贝尔奖得主、75名中外院士、4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上万名博士生、数万名硕士生和数十万名本科毕业生,形成“金字塔”型多层次人才体系。
(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鼓励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以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方面,积极开展自贸试验区专利导航工作,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聚集;设立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网上服务专区和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试点平台;设立武汉光谷知识产权法庭,推动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跨区域“三审合一”,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近50%。
据商务部通报,2017年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增专利申请、新增专利授权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前三批11个自贸试验区中均遥遥领先。
(六)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自贸试验区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已设立9家科技分(支)行、19家科技特色支行、13家科技担保机构、15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200多家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上,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的特点,创新推出专利权质押融资、财政科技创新贷、合同能源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与服务。拓宽了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区内企业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3只,融资额107亿元;通过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板”,实现首批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体挂牌。
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湖北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通过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取得实效,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工程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网络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已形成五大千亿产业和两大新兴产业格局,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打造超万亿产值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目前,武汉片区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研发与生产基地,年内将量产我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总投资16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国内首条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进行试生产,总投资120亿元的武汉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领域,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发传染病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麻醉药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涌现了国内首个仿生人造血管等一批重大成果;激光医疗设备研发及生产规模全国第一,拥有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全球首台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建成了中部地区最大的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最大的基因测序健康医学产业中心。
集群效应导致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加速向湖北自贸试验区集聚。目前,区内集聚了斗鱼网络、奇米网络、斑马快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等独角兽企业,以及元光科技、极验验证、安天信息、青藤云安全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现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区域。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先后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此外,襄阳自贸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年产值超过150亿元,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自贸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挂牌以来总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达15个。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10月24日,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全面总结自贸试验区五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于湖北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工作思路,胡中海表示,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聚焦战略定位,开展协同创新,抓紧落实《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2018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等各项工作,努力将湖北自贸试验区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