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啥活儿干啥活儿,自己不用去费脑筋;现在,大家都主动找活儿,一门心思琢磨如何压缩成本、提高效率。”5月3日,在自贸区沈阳片区创办了一家小微企业的徐宝财一大早就上了班,手头的活不少,他必须加班加点。
徐宝财曾是沈阳一家国企的员工,从国企员工到“创客”,身份的转变得益于自贸区沈阳片区“内创业”模式的实施。
“致力于与区域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差异化探索,加快市场取向的机制体制改革,是自贸区沈阳片区进行自贸试验的一项重要任务。”自贸区沈阳片区管委会政策法规局局长张世成介绍说,基于这一定位,沈阳片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与国企改革实现互动,推出了“内创业”模式,给予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努力形成创新的全程闭合链条。
自贸区沈阳片区为“内创业”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注册资本、注册登记、经营场所以及水、电、气、通信等方面给予政策,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跟踪指导等全程服务。同时,为助力这些“内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自贸区沈阳片区出资建立了“双创”引导基金,支持创业员工组建混合所有制小微企业。
沈阳的几家国企也为“内创业”倾注了心血,按照“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内部市场化”的原则组织内部员工以“内创业”方式在自贸区沈阳片区设立小微企业,承接传统零部件加工及整机装配等业务。
如今,自贸区沈阳片区已孵化设立6家“内创业”企业,包括4家机加双创小微企业、1家汽车刹车盘双创企业、1家管理咨询双创企业。“内创业”生发新动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数据测算显示,其设备总投入减少了56%,生产效率提升70%,年能力产值提升76%,设备投入产出比由1∶0.5提升至1∶1.7,员工月收入提升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