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是上海自贸区6周年的日子。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上海自贸区的“脸”悄悄在改变。上海自贸区的标志——位于外高桥的“海鸥门”焕然一新,周边的绿化小景等经过重新设计整饬,更加雅致清新。
上海自贸区改变的不仅是容颜。6年间,在上海自贸区这块大“试验田”里,“播撒”了包括制度创新、市场活力、监管体制突破等诸多“良种”,收获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硕果。
不久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刚刚迎来了“满月”。国务院印发了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成为新一批自贸区。至此,中国的自贸区数量增至18个,并实现中国沿海省份自贸区的全覆盖。
企业是自贸试验区改革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品牌和名片。近日,上海邵万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当场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首家享受到试点红利的企业。本次上海自贸区试点的工艺简单、低风险品种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为全国率先。
上周,上海自贸区首家外商投资综合性医院——上海阿特蒙医院正式落户外高桥,这是自贸区成立以来引进的首家外商参与投资的综合性医院,也是自贸区服务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重要医疗项目。在上海市、区二级政府及自贸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历了5年的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近期将正式对社会开放。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6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首创性制度诞生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并复制推广到全国。
为更好地展示和宣传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近日,第二届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十大经典样本企业”和“制度创新样本企业”评选产生。这些企业涵盖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成功实践了自贸试验区在相关领域的重大创新制度,突出体现了自贸试验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便利和收益,也彰显了自贸试验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推区域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催化剂”,已成为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显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3/4的生产总值、7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面,经济面临“寒流”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依然保持了“逆势飞扬”的发展态势。一批跨国“大腕”们纷纷一掷千金追加投资。2018年全年,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合同外资增值24.96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0家,比6年前增加66家,占全市的14.6%、浦东新区的31.4%。6年来,保税区域经济规模稳步增长,税收贡献不断扩大,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新设企业贡献的年税收已超过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