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迎来挂牌成立6周年的日子,在临港新片区火热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上周四,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家外商投资综合性医院正式落成开院。许多人记得,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成立后,首批引入的外商投资项目,也是当年负面清单推出后,自贸区服务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历经多年的论证与建设,如今这家德国医院终于顺利开业,上海自贸区这块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又开出了一朵“改革之花”。
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迎来挂牌成立6周年的日子,在临港新片区火热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实施国家战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试验区,上海始终在路上。
外商纷纷增加投资
6年前的9月29日,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外高桥挂牌成立,保税区域由此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先发区和核心区。
6年来,保税区域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探索试验,为全国贡献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了全国首份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实施备案管理。6年来,保税区域新设外资企业8000家,超过挂牌前23年的5000家,其中92%以备案方式设立,有9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22个项目。
上海自贸区还率先试点了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模式,放开对市场主体境外投资的管制,除了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外,实行境外投资备案制。6年来,保税区域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1409个,中方对外投资总额达到518亿美元,占上海市36%,投资目的地覆盖美国等60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投资项目131个、对外投资额39亿美元。
在金融、航运、贸易、文化、专业、社会服务领域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6年来,保税区域累计落地扩大开放项目2441个,占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领域项目数的81%。在26个领域实现了全国率先开放,包括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永远幸妇科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润元船舶、第一家中外合资旅行社—地中海邮轮、第一家外资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太保安联、第一家外资工程设计企业—艾摩珂等。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引领下,虽然受到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上海自贸区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保税区域完成进出口额4837亿元,增长2.5%,占全市30.5%,完成经营总收入10500亿元,同比增长3%,商品销售额9050亿元,同比增长2%。
2018年全年,保税区域合同外资增资额达到24.96亿美元,其中嘉能可有限公司增资51000万美元,万数(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增资30000万美元,西门子交通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增资26562万美元,通用电气医疗系统贸易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增资26280万美元,这些外商在上海自贸区加大投入,便是对自贸改革最好的认可。
复合型总部逐渐崛起
在外高桥施坦威钢琴总部,一台由郎朗亲笔签名的“黑钻钢琴”摆放在展厅的最中央。与平板电脑连接后,点击播放,一曲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就从钢琴键盘上倾泻而出,优质的音色让专业人士都忍不住拍手叫好。不久后,这台价值600万元的钢琴就将从外高桥起运,发往它的海外买家。
施坦威是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之一,也是伴随上海自贸试验区一路成长的总部经济体。在2013年之前,施坦威在外高桥只是一个贸易公司,负责施坦威钢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而如今,施坦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地区总部之一,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8%,每年向全球销售钢琴达到500台,其利润更是超过其他两家总部的总和。
业绩为何能如此突飞猛进?公司高管坦言,正是由于上海自贸区实行的复合型总部政策,让企业的总部功能发挥得越来越顺畅,全球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说,所谓复合型总部就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度升级版,业务范围由中国区扩大到亚太区域或更大区域,业务环节由单一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业务功能由单一功能向价值链上下游拓展。比如,施坦威在外高桥原本仅仅具有贸易功能,在自贸区一系列改革集成的推动下,其离岸贸易量逐年攀升,企业总部能级不断提高。
“如今,我们可以在上海,将德国生产的钢琴直接卖给东南亚客户,或者是澳大利亚的客人,而无需经过上海口岸,这种离岸贸易形式满足了地区总部的业务需求。”施坦威钢琴亚太区总部财务总监王鑫说,上海自贸区改革给施坦威带来的另一项便利,便是海关推行的境内外维修服务。“我们以往销售的产品,不能再回到区内维修,进口钢琴如果涉及关键部件的话,还要退回到国外工厂才能修理。”根据新的政策,如今销往国外市场的钢琴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直接退回到上海自贸区进行维修,施坦威(上海)还可以接受来自其他国家施坦威产品的维修订单。
施坦威只是一个缩影。6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上海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截至2019年上半年,保税区域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总部、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各种类型的总部企业263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0家,比6年前增加66家,占全市14.6%。
区域产业转型未来可期
过去,人们一提到外高桥,总会想到三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以及马路上密集驶过的集卡。而如今,在保税区域,越来越多的时尚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设计精致、配套齐全的创业园区代替了老旧厂房,成为这里新的风景线。
上周,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在外高桥正式启用。这幢设计前卫的白色建筑,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艺术品综合保税仓库,可以接纳全球任何体积和重量的艺术品。中心安防对照国标,等级达到美国UL Class2,由内而外有六重安全防范体系、上万个监测点,外墙能持续1小时抗破坏,是民用最高安全级别设施,给全世界艺术品营造了一个固若金汤、便捷高效、温馨细致的“家”。
同样在外高桥地区,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每日迎来无数的年轻科创人员。这里综合了复旦大学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微电子等优势学科技术和人才资源。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截至今年9月,创新中心已初步成为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科创企业集聚地。其中,有专注于生物药临床和临床前样本分析的海归创业团队精翰生物;有世界激光切割技术领先的罗悉激光;有专攻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为港口提供智能运维解决方案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国基科技等。
事实上,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保税区域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企业设立情况看,截至2018年底,保税区域现有注册企业37933家,其中属于传统产业的贸易类企业18841家,占企业总数50%,而挂牌前这一比重为62.8%;属于新兴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类企业9678家,占企业总数25.5%,比挂牌前增加18.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企业2963家,占企业总数7.8%,比挂牌前增加6.4个百分点,金融类企业1274家,占企业总数3.4%,比挂牌前增加2.8个百分点。
从经营收入情况看,新兴产业已成为保税区域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上半年,租赁服务收入完成125亿元,增长15%;技术服务产业实现服务收入120亿元,增长12%,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和大数据服务企业增长超过20%。
上个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陈彦峰说,未来,保税区域将与临港新片区共成长、同进步,一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一起将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更敞亮。上海自贸改革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