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联系凝聚广大海外侨胞的情感之纽带、精神之依托、动力之源泉。海南是著名的侨乡,结合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个当前最大实际,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就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凝聚侨心侨力,共促海南发展。
开发建设海南是琼侨之愿
琼侨素有家国情怀。广大琼侨虽身在海外,但根在华夏,情系海南。因共同的语言、相近的地缘关系,早期出洋靠菜刀(餐饮)、剃刀(理发)、砍刀(种橡胶)“三把刀”起家的广大琼侨,总是聚居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海南文化特色的“琼州帮”“海南村”,时刻心系祖国、家乡。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的琼侨,成立了琼州青年剧社、金刚音乐会、工友会读书社、援冯会等,筹款赈济,劝募公债,在政治和道义上声援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史料记载,报名参加南侨总会发动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的人员有3200名机工,其中四分之一是琼侨。
琼侨情系海南开发建设。从历史发展来看,琼侨对海南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广大华侨纷纷投资热带作物种植业、矿业、交通运输业与盐业,开启海南现代化大门。解放前,海口、嘉积、文昌的许多大商行、批局、旅社和大型建筑物,无不是华侨所建。海南解放以来,1951年至1960年海南侨汇约有4973万美元,海南改革开放之初侨汇进一步增长,仅1983年就有约1532万美元。琼侨先后创办了琼海渔业联合公司、中深海渔业捕捞公司、长嘉致富公司、琼海玩具厂、润琼小汽车出租公司等,有效助推海南建省开发热潮。
琼侨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琼侨除了在家乡投资开发建设,还热衷于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根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86年,文昌华侨为举办公益事业捐款总数超过1100多万元。吴多泰、黄坚、周成泰、邢李火原、李运强等琼侨在海南大学集资捐建“图书馆”“联谊馆”“思源学堂”“泰坚楼”等,设立“吴多泰”等奖学金,资助了一批又一批海大学子。
琼侨是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力量
独特资源。从海南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与重庆、武汉等地相比,海南拥有和福建、广东等地一样丰厚的华侨资源。从分布特点来看,与广东、福建华侨相比,琼侨呈分布广、多集中、地缘近的特征。在300万海外琼籍华人华侨和琼籍港澳同胞以及近150万归侨侨眷中,文昌、琼海、海口、万宁籍人居多,仅文昌海外侨胞就达120万。他们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渐向美洲、欧洲、澳洲扩展,是海南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独特资源。
投资来源。海南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关键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从海南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扩大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至关重要。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产业和金融实力、全球化的生产营销网络、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政商网络,能够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在种业、医疗、教育、体育、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带来投资,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人才库源。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但人才工作中,良好体制机制是最好的环境,家乡情结是最好的吸引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华裔专家是个活宝贝,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我国引进智力的重点。”海南作为一个实力不雄厚,科技环境相对薄弱的经济特区,面临紧张的人才竞争压力,急需大量通晓国际规则、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补足人才短缺缺陷,除了要广泛吸引国内人才之外,更要注重广大琼侨人才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根据海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侨情调査表明,我省海外侨胞人才跻跻,不仅有众多商海奇才,还有不少人是居住国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精英。由于亲缘、血缘、地缘的关系,他们对家乡都很有感情,力图报效祖国。
广泛团结联系琼侨推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可借鉴厦门、汕头、深圳等地吸收和利用华侨投资的经验,对标“三大领域”“五大平台”“十二个重点产业”,在文昌、琼海等地设置华侨试验区,推动试验区在侨务管理、文化合作、投资开放、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改革创新,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经济领域的开放和自由,及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行更好的体制保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人才评价及停居留等便利化政策,实现与东南亚等琼侨居住集中国家、城市之间开展区域可持续、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城市建设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入出境等方面,设立华侨绿色通道,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为华侨回乡投资开发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创造更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借助侨联力量,多向琼侨组织举办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情况介绍会、沙龙活动,通过面对面对接交流,帮助侨界人士更加准确了解自贸区、自贸港的优惠政策和最新进展,为他们投身自贸区、自贸港的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明确工作重点。通过联结海外华人社团和侨领的渠道与纽带,加强对侨企侨商的自贸区宣传,解读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优势,扩大自贸区在海外的影响,进而把更多的海外侨企侨商引进来。在服务华侨华人投资发展中深怀爱侨之心、恪守为侨之责、多办利侨之事。
用活人才资源。一要加大引进华侨人才力度。用足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华侨华人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设立琼侨回乡创新基金,加大引进海外华侨高层次人才力度,力争在5年之内实现引进琼侨高层次人才在人数上实现倍增、质量上实现提升;二要全面提升华侨人才服务水平。推动华侨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让华侨回乡投资创业更安心。依托现有市县(区)21个侨联组织、5个华侨农场侨联、4个院校侨联等纵横交错的侨联组织网络,根据海外华侨华人特点和需求,科学谋划,不断创新,完善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努力将我省打造成汇聚侨商创新创业的发展热土,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
补齐工作短板。侨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桥梁纽带,是开展党的侨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凝聚侨心侨力助推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主阵地。新时代,侨联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论述,树立“大侨务”理念,拓展“大侨务”格局,大力推进侨联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服务内容改革创新,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琼籍华侨华人数据库,以血缘、地缘、语缘为基础,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做好侨联工作。要不断扩大联系面、增强凝聚力,真正把各级侨联建设成为组织体系健全、运行机制科学、联系侨界群众密切、服务侨界群众有力的坚强群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凝聚侨心侨力,齐心建设美好新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