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西安不断“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设立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各项试点任务扎实推进,多项“西安样本”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46873家,注册资本5518.03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549家。自贸试验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聚焦制度创新“西安样本”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作为进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央行·长安号票运通’模式的启动,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策‘大礼包’。”凭一张长安号货运车票,就能实现融资,这是陕西益万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佃利之前没有想到的。从以前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很难实现融资到现在在“央行·长安号票运通”模式下获得长安号平台公司——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的授信额度回流,这一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成果,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通过全线上操作即可融到低成本的资金,进一步拓展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附加功能。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要务,可复制可推广是基本要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积极与市级部门建立联系机制,通过走访摸清各部门工作规划,充实完善我市创新案例培育计划;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会议,充分发挥市级部门联动作用,共同培育创新案例;建立重点企业库,选取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健康医疗、金融创新等代表性企业,不定期听取企业诉求,提炼形成创新成果。
聚焦制度创新、强化组织谋划,自贸“西安样本”不断涌现,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共形成创新案例247项,其中“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全国首家商业保理公司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成功获批”“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新模式”等9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0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5项案例入选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速度与温度造就发展“高速度”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功能区,升级后的24小时自助信包箱将政务服务网与中国邮政速递易、EMS揽件等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利用中国邮政速递易箱柜服务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邮寄交件、自助取件、邮寄送达等多种服务。这种在全国首创的政务服务“全城通办”新模式,实现了政务办理7×24小时随时办和全程审批不见面。“全城通办”政务服务入选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办公室公布的新一批16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同时,还得到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肯定,以优化营商环境简报的形式向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方案》《西安市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通过放宽审批限制、支持创建平台、开展创新业务等方法和途径,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改革创新;去年9月,市政府出台《深化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市行政审批局、司法局、金融工作局、文化旅游局、西安海关、人行西安分行、发改委、税务局等多个部门,从加快营商环境建设、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引导产业聚集发展等7个方面提出31项具体支持措施,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功能区也结合区域实际,纷纷出台深化改革及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高新功能区出台《扩大金融开放政策构建产业引导“4+N”基金体系》,经开功能区出台《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的10条措施》,国际港务区功能区出台《扶持自贸试验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浐灞生态功能区出台《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
此外,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证照分离”,创新“集群注册”管理方法,通过“事项上线、资料容缺、流程简化、服务延时、信用监管”等手段实现政府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突破政务服务的地理和时间限制,实现数字政府远程互联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设综合市场监管平台,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陕西自贸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室等法律服务机构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形成了一站式法律服务模式,自贸试验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推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西安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西安区域不断加强区域互通互联,让自贸试验区的红利外溢,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先后赴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开展交流活动,与西北省市共享政策开放经验,实现协同发展。去年11月西安市商务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与三门峡市商务局共同签署《自贸区建设合作协议》,率先将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创新成果在三门峡复制推广,开展自贸区联动建设。
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支点。西安区域作为核心区,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也探索出了诸多新模式。
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先后吸引博世、宝马、阿尔斯通等优质欧洲企业加大投资;建立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原料基地、阿拉山口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形成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
不断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2019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2133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80.2万吨,分别是去年的1.7倍和1.5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蝉联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全国第一,西安港全面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加速形成。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等方面,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文化和科技、金融、贸易融合,文化产业链日趋完善;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开展“中俄地方经贸合作论坛”“丝路国际人文交流行动”等主题活动,搭建产品展示、项目推介、经贸交流平台;建设丝路会展产业孵化园平台,引进优质会展产业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展合作;举办自贸试验区首届留学生创业大赛、共吸引了全省12所高校的185名留学生参赛,参赛选手涵盖30多个国家,通过优秀项目培育扶持,助推实体经济繁荣,提升自贸区国际化水平。
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下一步,我们将从树立营商环境标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差异化改革、融合优势资源开展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开展重点工作。”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更大范围“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构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市、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区。
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将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及创新;持续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创新金融新业态,加速金融产业聚集;扩大银税互联互认,建立信用共享激励机制。
同时,着力推进差异化改革。通过创新优化中欧班列运行模式,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产品国际中转枢纽和集散中心;支持科技大市场组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战略联盟,打造丝路科创中心;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探索数字长安号,提升长安号服务质量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会展产业发展,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赛事及特色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充分发挥我市在科教文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依托长安号、“通丝路”、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产业园等平台,不断提升制度创新的首创性、集成性和系统性,形成更多特色鲜明的创新成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