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高武辉
三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高新区块充分利用自贸这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以四川自贸试验区1/4的土地,贡献2/3的新设企业和3/4的外商投资企业,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数说高新区块三周年
累计新设企业63477户,注册资本金5656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1525.12%、1525.8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59户,注册资本金102.94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2584.38%、3563.35%。
累计引进23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5142.26亿元。
5G与人工智能产业聚集重点企业183家;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产业聚集重点企业600家;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聚集重点企业230家。
累计培育瞪羚企业203家、独角兽企业6家、上市企业36家、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4家、税收超10亿元企业1家。
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团队)6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基地35家。
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一次办”比率达99.9%。“网上办”比率达99.4%。
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基本实施、“‘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获全国复制推广……3年来,高新区块不断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益化,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新引擎,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种好改革“试验田”
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2018年7月起,随着“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上线,企业找到了解决办法。
▲图据成都日报
截至2019年底,“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已为成都高新区21家中小外贸企业发放“自贸贷”1.37亿元,支撑企业进出口结算量突破4000万美元。2019年8月,“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以其切实服务外向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涉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3年来,高新区块充分利用自贸这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累计形成110余项改革创新案例,“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等多项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作为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自成立之初起,高新区块一直积极探索如何让政务服务更加国际化、便利化、专业化。西部首个涉外集成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自贸区政务服务大厅已运行一年。
位置:中国-欧洲中心2楼
中国-欧洲中心位于天府大道中段,自2017年5月正式启用以来,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省对欧全面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新旗舰。
服务内容:自贸区政务服务大厅集纳了成都高新区各部门100多项涉外审批服务职能,采取“线上、线下、自助”三种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涉外企业、跨国机构、外籍人士”三类对象提供“政务服务、中介服务、生活服务”三种服务。
扩大国际“朋友圈”
三年来,美国爱齐科技运营中心、英国纬图全球亚太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与此同时,高新区块深入推动“国别合作园区”建设。高新区块一边大力“引进来”,一边大步“走出去”。
大力“引进来”:
高新区块累计引进23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5142.26亿元,到位外资13.18亿美元。
美国爱齐科技运营中心、英国纬图全球亚太总部、昆仑万维全国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成功招引挪威Opera中国区总部、丹麦霍森斯市成都代表处、成都“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等商贸类、交往类、服务类重点项目59个;引进联合国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创新平台—UNDP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截至2019年底,新川创新科技园累计引进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等产业化项目30个,总投资约426亿元;中韩创新创业园累计入驻对韩服务众创空间4家。入驻企业152家,韩资企业为47家。
大步“走出去”:
多年连续举办的“科技企业欧洲行”,在欧洲多国开展项目推介、专题会议、配对洽谈、园区考察等活动,累计逾190家企业与800余家欧洲企业进行了超过1380场次的配对洽谈,达成500多个企业合作意向。
2020年,高新区块将围绕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益化总体目标,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一体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门户枢纽建设、开放外向型经济走在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