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7.8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团结村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是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起始站两大国家战略通道发源地。
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处于“一带一路”连接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这里发端,中新互联互通战略在这里落地。是重庆铁路口岸所在地,也是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
2020年4月,重庆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运行三周年。三年来,涵盖沙坪坝板块、两江板块的重庆自贸试验区,叠加空港、铁路、水运的通道优势,积极探索内陆开放之路。
4月21日,记者走进重庆自贸区重要组成部分——沙坪坝板块,三周年来,在这里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累计投资496亿元,引入物流、贸易、金融类市场主体27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201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66%。
引入高附加值货源
内陆整车进口口岸排名全国第一
4月21日,春雨淅沥。在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整车进口口岸车辆检测线,一眼望去,广场上停满了正等待检测的进口整车。检测线上,检测人员忙着对每一辆进口车逐一“体检”。
“2019年,园区与德国汉宏物流合作,争取到德国保时捷常态化运输项目落户重庆整车进口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整车进口负责人崔松柏说,该项目占据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量的1/10,同时园区也与多个欧洲主机厂达成合作,2019年重庆整车进口口岸共进口7316辆整车,同比上涨327%,继续保持内陆第一整车进口口岸地位。
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三年来,在这里改革红利加快释放:物流园区累计投资496亿元,引入物流、贸易、金融类市场主体27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201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66%。
自贸政策显活力
签发45份铁路提单贸易额超过1亿元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重庆自贸试验区密集出台的相关制度带来创新活力迸发:探索制定铁路提单规则,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位一简”监管模式,促使货物进出区效率整体提升20%以上;20余项跨境结算和投融资创新业务试点,实现跨境交易结算和投融资汇率风险、汇兑成本“双降”,累计实现跨境融资超100亿美元、跨境融资成本较境内低1.1个百分点……
在这里,每个月都有新变化,大部分变化都是围绕“如何让贸易更便利”“加大内陆开放”而进行。
比如,为破解陆上贸易的融资难题,园区依托成熟的中欧班列(重庆)和运营良好的整车进口口岸,以整车进口为切入点探索创新模式。参照海运模式中“货代单”代替“船东单”的方式,实现了铁路货代单具备银行议付凭据功能,彻底解决了开具铁路信用证最关键难题。
截至目前,区内小康进出口、盛渝泓家国家贸易、瑸珞(重庆)国际贸易等企业陆续利用铁路信用证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累计签发铁路提单45份,实现贸易额超过1亿元。
此外,还引进内陆首个“美元快付”项目,实现美元运费境内线上结算,解决了传统美元结算业务需频繁往返银行、提交纸质发票、办理环节繁杂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已累计实现交易额超1.23亿美元。
加强成渝双城合作
形成年发5000列跨境班列的内陆开放极
近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委会与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年发跨境班列5000班以上的内陆开放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双方将通过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互享、机制协调互促4大领域20个具体方面,共同提高以两港为轴心的内联外通水平,服务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和相互融合,实现成渝开放平台联合攻坚的点上突破,高格局驱动区域间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国际物流城产城生态更新。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书权表示,下一步,园区还将对标上海、新加坡、韩国等港城发展路径,布局物流新城规划建设。拟聚焦国际货物集散、综合自由贸易、口岸特色金融、智慧信息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海内外文化交流等重点产业,拓展开放通道、完善开放口岸、提升开放平台、壮大开放主体、优化开放环境,打造辐射亚欧、全国领先的口岸经济新示范,建设服务西部、引领重庆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内陆开放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