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也是赋予天津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五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天津市深化改革
天津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两批73项与全市各区联动发展的措施,一方面向全市复制推广成熟的改革经验,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区域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领域由自贸试验区提供相关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改革专项小组,负责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领域改革的研究部署、组织推动、督察督办,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全市改革开放的联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有力地带动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吸收了大量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理念、经验和举措。
通过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带动,天津全市干部群众脑袋上的“津门”进一步打开,运用国际视野和思维抓改革抓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开放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革。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全市1%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市10%的地区生产总值、46%的实际利用外资、1/2以上的对外投资和近1/3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航空制造维修等主导产业保持全国领先,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创新金融等新动能引育加快推进,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
自挂牌以来至2020年2月底,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5271户,注册资本2.2万亿元。截至2019年底,区内新增企业46605户,近3年内开具过销售发票的企业37688户,占81%。
自挂牌以来至2020年2月底,累计新增外资企业2707户,实际利用外资100.17亿美元。其中2019年新增外资企业278户,占全市的40%;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占全市的46.5%。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自天津自贸区挂牌以来至2019年底:
累计新设境外企业机构266家,中方投资额232亿美元。其中2019年新设境外企业机构39家,占全市的60.3%;中方投资额7.92亿美元,占全市的49.7%。累计实现税收1635亿元,其中2019年实现税收484.22亿元,占全市的29.6%。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1029.23亿元人民币,其中2019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071亿元,占全市的28%。区内企业累计新开立本外币账户8.1万个,跨境收支2117.5亿美元,结售汇942.4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4111.3亿元,占全市的39.8%。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组织的历次企业对政府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均名列前茅。
服务国家战略 自有“天津作为”
作为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天津在市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小组,制定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项措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等重点文件,总结推出178项可与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的经验案例。
着力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在全国率先实施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争取实施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天津港提质降费增效,推动将中欧班列(天津)发展为集跨境电子商务、中转集拼、国际海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保税中转集拼功能落地,建成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开展首单保税买断出口集拼业务。2019年,天津口岸完成海铁联运量约55万标准箱,国际集装箱班列开行491列;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13845.06亿元,其中来自京冀的货物比重达到32.0%。
服务京津冀企业国际化经营。发挥跨境本外币资金池、FT账户等跨境投融资综合功能优势,着力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枢纽,累计70多家央企设立超过400家创新型金融企业,中交建、中铁建、北方车辆等一批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走出去”功能总部,2019年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超过600个,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开放门户作用,推动在飞机维修、演艺经纪等领域的率先开放,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自贸试验区金融租赁企业新增京津冀项目投放113亿元,成立京津冀众创联盟,积极探索离岸租赁、国际保理、物流金融、医疗健康、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等创新业务,有力促进区域新经济、新动能、新模式的培育。
加强与北京、河北创新互动。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税务综合一窗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京冀推广实施。推动天津港与唐山港、沧州港合资合作,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智慧、枢纽港口,促进国家航运要素聚集。
打造“一带一路”黄金支点。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备案信息、国际贸易、海外工程、跨境金融、专业服务五大功能模块。加快建设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吸引中交建、中铁建、北方车辆等企业优质项目以及央企背景无车承运企业落户。与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津蒙经贸合作东疆物流园,积极推进与菲律宾卡扎延、柬埔寨柬中综合开发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战略合作。
特色新兴产业业态引育——天津特色鲜明
融资租赁是天津自贸区的“金字招牌”。几年来,天津自贸区深化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在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企业设立登记备案限时办结、允许开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福费廷业务、“专家+管家”服务等创新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持续推进租赁业配套制度政策创新。完善配套外汇制度,率先实施SPV公司共享母公司外债额度和飞机、船舶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促进企业灵活使用外债政策,解决离岸租赁业务中贸易真实性审核问题。依托自由贸易(FT)账户,服务租赁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截至3月底累计为工银金融租赁、民生金融租赁等企业开立FT账户900个,办理FT业务累计454.75亿元;优化口岸通关监管,出台首个针对保税租赁业务的海关监管办法,促成全国13个海关进口租赁飞机跨关区联动监管,解决了异地委托监管、期末飞机退租处置、大型租赁设备无法入区等问题。支持租赁资产处置,搭建二手飞机资产交易信息平台,完成飞机资产包退租、金融租赁飞机转租赁交易。拓展租赁业务模式,率先完成经营性租赁飞机退租、游艇保税进口租赁、海关异地监管模式下的直升机进口租赁、飞机资产包退租、金融租赁飞机转租赁交易等业务。简化企业注销程序,推行租赁SPV公司注销“白名单”制度,注销时间由45天缩短至21天。加强风险防控,建成租赁业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动态采集企业行政处罚、税务、诉讼、负面舆情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发布融资租赁发展指数,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工具,租赁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9年新增租赁资产超过100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东疆已经完成了1609架飞机,121台飞机发动机,194艘国际船舶,22座海工结构物租赁,飞机、船舶、海工设备租赁资产累计约945.52亿美元,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的80%以上,业务规模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推动汽车贸易创新升级。瞄准建设国际汽车贸易中心目标,持续深化汽车贸易配套制度、政策、功能创新,着力打造汽车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基地,升级汽车贸易全产业服务链。深化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成运行国内首个平行进口汽车服务中心和首个整备中心,政府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与海关数据联网。2019年,天津海关共验放平行进口汽车10.1万辆,天津口岸平等进口汽车总量占全国进口总量的64.4%,进口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开展二手车出口试点,出台二手车出口管理暂行办法,筛选常有好车、中北汽车等首批5家二手车出口企业,完成全国首单二手商用车出口、首单“融资租赁+汽车出口”业务。探索汽车增值转口试点,细化汽车保税增值出口业务海关监管流程,完成全国首单进口房车保税增值出口业务,探索二手工程车辆保税维修复出口业务试点。
推进航空制造维修产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航空保税维修试点,出台鼓励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的10项措施,开创境外飞机保税维修形式创新申报、境外飞机退租检业务、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直接授予企业最高信用等级、简化关键零部件委托维修手续等10余项创新业务模式,4架波音737客机改货机成功交付,2019年飞机保税维修货值累计达2.14亿美元。推动将保税维修从航空领域延伸至船舶、大型发动机、电子设备等领域,实施我国首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船舶保税维修业务,开展世界最大整孔桥成套设备保税维修业务,相关业务涉及货值超30亿元。目前,区内聚集了庞巴迪、古德里奇、中航中信直升机维修、海特、通用电气、汉莎航空等一批高端检测维修企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端维修检测基地。空客A330飞机总装线完成及交付中心投入使用,空客A320、A330飞机总装线在此落户,成为欧洲之外最大的空中客车生产基地,截至2019年底已交付12架A330、420余架A320飞机。
促进创新金融企业集聚发展。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着力打造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中国中车、保利、中信等70多家央企在区内设立的投资类、供应链金融、贸易、持股平台等企业超过400家,总体注册资金超过3000亿元;累计聚集金融、类金融企业超过2500家。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业保理发展试点,率先试点融资租赁兼营保理业务,探索商业保理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新模式,推出全国首个影视保理产品,租赁、保理和产业基金有效联动,推进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区内聚集中国铝业、中金汇理、太钢集团、渤海保理等优质企业超过500家,业务规模超过800亿元,占全国总规模的15%。其中,央企背景商业保理公司已有16家,占全国央企背景保理公司的一半以上。
不断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升级,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业态不断丰富,生鲜、特药、红酒、医疗器械等贸易种类加快扩展,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在自贸试验区逐步聚合。跨境电商与分类监管功能实现叠加,建成全国首个跨境电商保税区内分拨中心,促成了大型自营电商与公共仓储服务商聚集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成功试点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实现该模式下中国北方首单宠物食品进口业务。跨境电商企业数倍增,聚集了网易考拉、小红书、天猫国际等大型自营电商以及菜鸟、顺丰等公共仓储服务商,全国最大的宠物电商“波奇网”设立贸易结算公司,B2B龙头企业“笨土豆”设立北方业务总部。2019年,跨境电商完成2770万单,同比增长41%,交易额46亿元,同比增长57%。冷链产业形成加速聚集态势,建立与冻肉类产品指定进口口岸资质相匹配的高效便捷的口岸监管环境和优良的冷链仓储硬件条件,深耕京津冀和北方市场,2019年冻肉进口量占全国30%以上,已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冰鲜商品进口地。推动全国首个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业务海关政策落地,预付款融资物流金融“国际仓+东疆单”新模式实施,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路径,有力提升口岸功能。
加快前沿新兴技术和产业孵化。实施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依托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GE中国智能制造、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中心。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模式,开展药品研发机构参与药品上市许可人试点,试点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优化生物医药全球协同研发的试验用特殊物品准入许可,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药品实行优先审评审批,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建设京津冀“细胞谷”,汇聚中科院工业生物所、瑞普生物、宝石花医疗等200多家生物医药健康企业,产业规模增速达到31%。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腾讯开放平台、北京大学校友会等12个众创空间投入运营,累计聚集各类投资基金和创投机构150家,聚集各类创业团队300多个、创业企业869家,猎聘网、零氪科技、货车帮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