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7个自贸试验区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制度创新,7个总体方案确定的1055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有效地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比试验、互补试验取得成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了137项制度创新成果,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4月17日在商务部专题发布会上介绍。
2017年4月份,第三批辽宁、浙江、重庆等7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近日,这几个自贸试验区陆续晒出挂牌三周年的成绩单。经梳理发现,几个自贸试验区在可复制推广创新成果、重大项目落户、通关便利化等众多方面取得亮眼成绩——
辽宁: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辽宁自贸区自成立以来,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突出东北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
其中,大连片区是辽宁自贸区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桥头堡”的前沿地带。自辽宁自贸区成立的3年来,大连片区探索建设中日(大连)经济合作园区,中日智能制造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聚集。通过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连开通国内首条直达斯洛伐克中欧班列,实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连”回程班列常态化运行,海铁联运箱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大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洪光表示,大连片区将对标东北亚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具有大连特色、更加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同时,全面打造以港航物流、金融商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航运服务为核心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更好服务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在投资领域改革方面,辽宁自贸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制;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率先在全国实现海陆空口岸主要业务综合覆盖率100%,加速推动口岸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金融领域创新方面,辽宁自贸区先后出台推动先进制造、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支持政策,加速推动金融领域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大数据中心,建立云研判模型,对金融企业进行监控,实现了监控方式从之前的“撒网式监管”向“快速监管”“精准监管”的转变。
据了解,2019年,辽宁自贸区财税收入是成立前的3.3倍,进出口总额是成立前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是成立前的3倍,金融机构数量是成立前的55倍。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英特尔等34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自贸区,亿元以上项目新增551个,2000万元项目新增2117个。沈阳中欧班列开通运行数量超过200列,占东北地区50%以上,华晨宝马、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米其林轮胎等近40家本地企业搭乘沈阳中欧班列,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在沈阳片区建成的沈阳综合保税区桃仙园区,2019年4月封关运行,目前已进驻沈飞民机、沈飞国际等项目30余个,为沈阳先进装备制造进出口提供了便捷通道。
截至目前,沈阳片区累计注册企业1.8万户,其中外资企业379户。入驻绿地集团、航天科工、大唐集团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500家金融、类金融机构和3000余家科技企业。2019年沈阳片区全口径税收、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成立前的2.9倍、5.2倍和1.8倍。今年第一季度,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沈阳片区全口径税收仍实现了37.4%的增长。
截至4月8日,营口片区内累计新设企业7200多家,注册资本金合计1604亿元,综合运营率达到37%。三年累计形成税收33.24亿元,其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实现税收7.5亿元。
重庆:以区位优势打造国际物流新城
在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沙坪坝板块,经过三年建设,已成功构建起整车进口、展示展销、维修保养等功能齐备的进口整车全产业链,引进保时捷西南分拨中心,累计进口整车15841辆,是内陆第一整车进口口岸。
据悉,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7.81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团结村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处于一带一路连接点,是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起始站两大国家战略通道发源地,是重庆铁路口岸所在地,也是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
数据显示,2017年4月1日自贸区挂牌以来,沙坪坝板块入驻企业2300余家;其中引进新加坡丰树、意大利维龙、浙江传化等国际国内物流产业项目41个,引入5A级物流企业9家。201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66%;入库税金24.73亿元,同比增长46%。
目前,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物流园区已拥有五条国际通道。向西中欧班列(重庆)已成为内陆与欧洲重要的陆上通道,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贯通渝、黔、桂等地成为内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向北中欧班列(重庆)北向通道联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向东打通了渝甬、渝深两条铁海联运通道。
据了解,中欧班列(重庆)2020年已开行340班,历年累计开行5053班,贯穿境外多个物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了“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的完整闭环。西部陆海新通道2020年已开行169班,历年累计开行1749班。同时物流园区已在德国杜伊斯堡、新加坡、香港、越南建立货物集散中心,初步形成了依靠欧盟、辐射东盟、补位东部、带动西部的开放格局。
同时,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物流、贸易、金融“三位一体”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现已聚集新加坡丰树、意大利维龙、美国安博等200余家国际国内顶级物流供应链企业;引入力帆、舜嘉等平台型贸易企业,打造整车产业链、大宗贸易进口、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产业,推动国际贸易产业链加速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延伸。并正在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推动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
接下来,该板块拟聚焦国际货物集散、综合自由贸易、口岸特色金融、智慧信息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海内外文化交流等重点产业,拓展开放通道、完善开放口岸、提升开放平台、壮大开放主体、优化开放环境,打造辐射亚欧、全国领先的口岸经济新示范,建设服务西部、引领重庆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内陆开放自由港。
厦门:制度创新 做大做优重点平台
2015年4月,厦门自贸片区成立以来,当地政府走出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的特色自贸区建设之路。
首先,对台是厦门自贸片区难以替代的区位优势与特色。位于片区内的RQ众创空间获得50万元运营奖励,表彰其为来厦创业的台湾青年提供财务、法务等多方面的服务。据悉,经过四年多的培育和发展,片区已有两家国家级海峡两岸三创基地平台,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其次,“海丝”与“陆丝”在厦门自贸片区实现无缝衔接。中欧(厦门)班列开通至欧洲、中亚及俄罗斯三条国际货运干线,主要通达12个国家和34个城市,并实现与东南亚地区海铁联运,构建起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最后,厦门自贸片区包括融资租赁、国际水产品交易、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在内的14个重点平台分散于片区内不同园区,吸引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形成既实现错位发展,又能够互补共生的良性布局,不断培育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新动能。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已形成了以“园区+龙头企业”引领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层,企业入驻率超过95%,累计引进亚马逊、亚联商贸等495家企业,注册资本20亿元,带动电商创业就业人员2200人,逐渐成为厦门稳外贸、稳就业的重要创新模式,推动了外贸经济的转型发展。
系统集成不仅存在于平台内部,还通过平台细分,增强平台之间的功能合力,形成一个工作闭环。
以厦门自贸片区14个重点平台中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例,它由自贸委联合发改、工信、商务、财政、交通、税务、外管、金融等30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单位共建,提供跨境贸易、航运物流、政务、金融等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这是服务于所有其他平台的平台,是其他平台的基座。”厦门电子口岸公司业务总监林华举例说,借助该平台,跨境电商可以将各类申报和业务办理系统集成和整合在一起,像贸易许可、运输工具申报、港航物流、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等,均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一站式”办理。
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还存在于中欧(厦门)班列平台与国际航运中心平台之间。前者对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在物流方面通过海铁联运与后者联结起来,实现海铁联运模式的突破。诸如中欧(厦门)班列平台与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与大嶝市场平台、航空维修平台与融资租赁平台、融资租赁平台与艺术品平台之间,各类重点平台通过系统集成而联结起来,由孤立的“盆景”变成连片的“风景”。
熊衍良说,重点平台不仅是厦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的展现,也逐渐成为招商项目孕育和落地的载体、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引擎、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落实自贸试验总体方案的抓手、服务两岸融合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等国家战略的舞台。
经过几年的建设推动,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作为产业引擎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19年11月底,厦门片区累计增加企业4.44万家,注册资本6305亿元,企业注册数量较挂牌前净增近6倍,已聚集形成国际贸易、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创新创业、文化旅游等七大产业链群。“十三五”以来,融资租赁、航空维修、集成电路、跨境电商、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所占地区GDP比重已在60%以上。
浙江:以油气为突破口 闯出特色自贸新路子
“浙江自贸区3年来,一直走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的路上,特别是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浙江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文忠表示。
近年来,浙江自贸区将“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作为建设重点,从零起步,在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方面形成了行业准入、技术标准、通关监管等31项集成性创新成果,为油气产业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不仅如此,为扩大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世界油商大会应运而生。连续召开了三届的世界油商大会,吸引了世界著名油商的参加,如沙特阿美、BP、托克、霍尼韦尔、道达尔、嘉能可等国际油气巨头参加了会议,并参与投资。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实际利用外资三年三翻番,合同利用外资达到75亿美元。
另据浙江舟山的黄泽山油品储运基地商务安全生产负责人柴铁骑介绍,黄泽山储运基地现拥有储罐151万方,同时建有30万吨级原油码头1座,8万吨级原油码头1座,1万吨级成品油码头2座,可储存原油、燃料油、柴油、汽油等油品和石化产品,“远期完成全岛开发建设后,总库容将达到1443万方。”
此外,自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的3年来,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全球瞩目,万亿级油气产业集群厚积薄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其中,以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该区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完成交易量超2000亿元,年均结算量为挂牌前的10倍,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便利化结算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惠及企业数增长近4倍,政策惠及面由区内242家企业拓展至全省800余家,开办银行由12家增至16家,贸易便利化支持政策基本到位,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便利化结算通道基本打通。业务辐射带动效应明显,跨境人民币业务辐射面由原来的我国香港、澳门等地逐渐发展至日本、美国、德国等42个国家和地区。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创新业务率的“落地生根”。其中,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取得巨大突破,首单境外船供油跨境人民币业务和首单全国自贸区油品企业便利化支付业务落地,累计金额达6558万元。支持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收付汇便利化,支持9家保税燃料油经营企业完成便利化外汇收支144亿美元。首笔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顺利落地,创新“仓单通”产品,完成国内自贸区首单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涉及金额5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