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片区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更新的改革理念、更大的改革魄力、更硬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的特色和定位进行独创,努力在新一轮自贸区建设中闯出新路、创出特色,走在前列。”市委书记张术平对自贸区烟台片区抢占制度创新先机、推动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曾作出这样的指示。
一年来,自贸区烟台片区勇当“探路者”,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入开展系统集成性改革、突出流程再造、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如今,改革的“苗圃”已经开枝散叶,一个个制度创新的“良种”早已播下,并将从这里播撒向全国。
在制度创新中寻找活力
在自贸区建设中,制度创新是核心。抓住制度创新这个自贸区发展的“棋眼”,烟台片区收获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创新成果。
“没想到还没出正月,尤其是还在疫情期间,能这么迅速拿到营业执照。”2月20日,烟台开发区驻韩招商处在首尔颁发了“丽源莎(烟台)科技有限公司”、“路福(烟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家公司的营业执照,刚刚拿到营业执照的路福电子科技代表理事赵晟秀非常激动。
这一创新,正是自贸区烟台片区实行的中日韩投资便利化“跨国办”新模式。烟台片区探索将政务服务延伸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制定了《跨国审批服务实施细则》,投资者不出国门,就能快速办理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实现了跨国“零跑腿,不见面”审批。截至目前,已经为6家韩国企业、3家日本企业、1家马来西亚企业和1家匈牙利企业提供了跨国审批服务。
这种“走出国门”的服务还在不断延伸,自贸区烟台片区以“跨国办”为起点,逐步延伸服务链条,通过本地银行的“双录系统”实现了为投资商跨境银行开户,业务探索拓展至公司变更和注销、外贸备案等一系列事项,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提供双向咨询服务,缩小各国由于制度差异带来的跨国经营成本负担,为强化跨国投资便利化和“后疫情”时期对外经贸合作提供了“烟台方案”。
不只是中日韩投资便利化“跨国办”新模式。自贸区烟台片区围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100项创新试点任务,制定了自己的《实施方案》,细化梳理了170项创新事项,主动研究、系统谋划,梳理发布一揽子政策举措,推进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
数字最具说服力:截至目前,自贸区烟台片区提炼总结上报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全省或全国首创率超过60%,同步产生实践创新成果30多项。
在全国首创的工程建设项目“四书合一、三一审批、一链办理”新模式被商务部官网推广。所谓“四书合一”,即对自贸区烟台片区范围内的区级审批、核准的非高耗能行业项目、非重大涉稳项目,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与节能报告、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等进行整合,共同形成一个报告文本。“三一审批”,即实行一体编制、一次报审、一文批复。实行“四书合一,三一审批”后,报告编制时间压缩2/3、审批时间压缩3/4,为企业减少支出费用近60%。
“不做盆景,做苗圃”,自贸区烟台片区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包括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闭环管理”联动机制破解海洋牧场融资难题、进口散装葡萄酒保税加工新模式等创新案例。
立足全省谋创新,自贸区烟台片区也是收获颇丰:创新开发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全程电子化系统、“人才业达”云服务系统,开创信保基金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新模式,推行市场主体“极速准入、同步准营”机制,开展企业开办“集成合一”流水服务,实现政务服务“自我声明办、云上办”为民服务“码上办”,开展“智慧”办税新模式等。
在特色定位中加速重构
在自贸区烟台片区获批之前,全国已经设立了12个自贸试验区,初步形成了自由贸易的制度性优势。好改的都改了,好走的路都趟出来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可以说,烟台片区的建设,既面临前面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自贸试验区,还面临上海临港新片区这个升级版的新标杆,更面临同时获批的其余5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济南、青岛片区的激烈比拼。
在这种形势下,烟台片区如何“突围”?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拓展新兴业态。
叠加中韩(烟台)产业园,这是烟台片区独一无二的优势。“国家赋予烟台片区‘深化中日韩区域合作,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的试验任务,就是希望烟台发挥好这一特点,服务国家战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自贸区烟台片区管委主任牟树青告诉记者,自贸区烟台片区利用这个“独一份”的巨大特色,高标准建设中韩(烟台)产业园,探索建立以产业链合作为核心的“两国双园”联动发展机制,支持中韩科创孵化基地建设,开展中韩标准化建设,探索中日韩互惠型贸易便利化等。
据统计,自贸区烟台片区获批以来,新落户韩资项目同比增长2倍以上,成为国内韩资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一期面积2.7平方公里的中日产业园也已启动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全球检测、跨国销售、国际结算等现代服务业,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2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6亿美元。
发展海洋经济,在“经略海洋”上谋求更大突破,是烟台片区面临的巨大资源优势,烟台片区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试验任务,不断深耕海洋。高质量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海洋经济创新中心(总部基地),高起点谋划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针对海洋渔业增殖放流缺乏科学规范体系的问题,自贸区烟台片区在全国首创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围绕破解海洋牧场融资难题,全国首创海洋牧场融资风险评判标准,为海洋牧场建设快见成效提供金融保障。今年4月份,投资过百亿的500强项目——烟台经海海洋正式落户自贸区烟台片区,将通过探索海工装备“制造+服务”模式,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
力促“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建设的题中之义。自贸区烟台片区围绕打造自由市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全国首家以自贸区命名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全省首个互联网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
拓展新兴业态,自贸区烟台片区围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建设贸易物流自由化枢纽”,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新业态,培育服务贸易新模式,推动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构建空铁海多式联运,落地全市首单“1210”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创新监管保税原油混兑业务,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吸引更多油品选择到烟台中转。
在优化环境中赢得未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共性任务,自贸区烟台片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在更优的服务中赢得未来。
时间回到2019年9月2日,自贸区烟台片区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个开放海关业务窗口的政务服务中心。
不久后,自贸区烟台片区又推出《关于促进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的20条意见》,喊出“全国最快”口号,设置企业开办“集成式”服务、“证照同办、多证联办”、探索跨国(境)审批服务等多项政务服务提速内容。以企业开办“集成式”改造为例,自贸区烟台片区将企业开办所涉及的注册登记、涉税办理、印章刻制、银行开户预审等“全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企业开办“只进1扇门,最多跑1次,2小时办结”,大幅提升了行政审批效能。
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自贸区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行“前置勘验”“远程勘验”和“联合勘验”,实现部分事项“一日办结”。
聚焦流程再造,自贸区烟台片区还在全国首创“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模式”。
“以往,从项目谈判到落地投产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在推进速度方面,有些项目的规划方案设计、各项审批手续办理等环节制约了项目落地进度;在项目实效方面,有些项目拿地后未开工、开工未投产、投产又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有些好项目却因无土地指标不能落地等。”烟台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于荣介绍,“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及“带方案出让土地”要求纳入项目投资协议,投资协议签订后,先行开展用地规划方案设计,将规划方案和各种控制指标作为必备条件纳入土地出让文件。对项目开工所需的各项审批手续提前预审,出具预审意见,待项目取得土地批准手续后,相关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将预审意见转为正式审批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建成及达产后,继续对投资协议和土地条件相关要求的承诺兑现情况实施监管。
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形成了从选址、设计到验收全链条,从项目洽谈到达产全周期的制度集成创新,切实推动好项目、实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创新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也是自贸区烟台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金融开放创新体系的目标所在。自贸区烟台片区为不同成长类型的企业提供了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跨国企业,降低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设置门槛,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率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实施科信贷、成果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率先开展“投贷”联动;针对中小微企业,全省首创“信保贷”,为“轻资产、无抵押”的中小企业提供增信,助力企业易融资、快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