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这里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据新华社报道,天津自贸区由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三大片区组成,实施范围119.9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位于滨海新区范围内。
作为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它不但肩负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还承担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天津自贸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乘风破浪,用一个又一个的“津字招牌”在自贸区大雁阵型中依旧保持领先水平。
2019年11月,天津市政府发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这套方案被称为是天津自贸区创新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自选动作”。
“天津自贸区有这样的积极意识,自我加压,自我谋划,主动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试点工作,向更高水平的自贸区迈进。”近日,天津自贸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明业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2020年,天津自贸试验区交出五周年成绩单。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9万户,注册资本2.33万亿元;总体方案、深改方案中70余项京津冀特色制度创新措施已全部实施;2019年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超过600个,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累计实施428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全国复制推广3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
今年7月,由中山大学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9-2020)》显示,在全国自贸试验区省级综合排名中,天津自贸区位居第三,仅次上海、广东。
陈明业表示,下一步,天津自贸区要对照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和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瞄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国内双向循环的重要资源要素配置枢纽、京津冀现代产业集聚区、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促进区域新动能引育和高质量发展。
天津自贸区申建历程
天津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也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建设自贸区的城市之一。
2013年12月,在上海自贸区挂牌近三个月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滨海新区考察时提出,希望天津“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先者、排头兵,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法治周末》在当年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总理的这番“定调”,被外界解读为天津有望在第二轮自贸区申报热潮中脱颖而出。
往后的日子里,天津从未停下申报建立自贸区的脚步。
陈明业告诉澎湃新闻,“当时市里专门成立了自贸区申办的工作小组,从市政府办公厅、商务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委、滨海新区等部门、单位抽调人员,起草修改总体方案,对接国家相关部委并做好汇报沟通工作。”
据《滨海时报》2014年6月9日报道,时任国家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对天津申报自贸区持以肯定态度。“天津在申报自贸区上条件成熟具有诸多优势,并且很有希望获批。”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行。
服务国家战略,挑两副“担子”前行
天津自贸区自挂牌之日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鲜明烙印,它不但承担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还承担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挑着两副担子前行的天津自贸区,为促进区域发展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用当地官员的话来说,“天津自贸区既是天津的自贸区,也是服务京津冀的自贸区。”
时任天津市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天津自贸区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色。
在此基础上,天津先后推出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项措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均取得良好成效。
陈明业表示,天津自贸区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总结提炼了制度创新经验和成果,向京冀复制推广。
澎湃新闻注意到,区域通关一体化、租赁跨关区联动监管、“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税务综合一窗等一批创新成果均在京冀推广实施。
陈明业还特别提到,“京津冀三地的商务部门有定期的工作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一次,把自贸区的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另据天津日报2020年4月28日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总体方案》、《深改方案》中70余项京津冀特色制度创新措施已全部实施。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实施创新发展“100条”,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
“自我加压”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天津自贸区自身也迎来“华丽”嬗变。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的1.0版方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2.0版方案(《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天津自贸区选择“自我加压”。
2019年11月,天津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措施》的通知,并同时发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这套方案被称为是天津自贸区创新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自选动作”。
《行动方案》共100条措施,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全部是接地气的干货。其中近一半(48条)改革创新措施是全国首创,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参与这套《行动方案》研究和制定的人员之一,陈明业回忆道,这套方案从酝酿起草到审议再到印发经过了近一年的时间。
“天津自贸区管委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大胆闯、大胆试的要求,全面开展调研,掌握了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和重点行业的发展痛点,借鉴外省市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天津自身形成了初步方案”,陈明业坦言,“方案多次征求意见,并报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滨海新区区委常委会审议,过程比较长”。
这套“自选动作”,难度不低。
《行动方案》中超过70%涉及国家事权,推动落实难度较大。《第一财经》在报道中用“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来形容这套方案。
天津自贸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市政府定了一个目标,《行动方案》中天津可以自主实施的任务力争2020年底前落地实施,涉及国家事权任务要按照企业需求分出轻重缓急,尽快启动改革研究、方案设计、汇报争取、落地实施等工作,每年选取若干项,重点突破、持续用力,力争2021年底前完成或取得突破性进展。”
毫无疑问,《行动方案》是对1.0和2.0版方案的继承和深化,发力点和侧重点也有所调整。
陈明业告诉澎湃新闻,“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套方案更侧重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围绕产业链去做政策的设计和突破。”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让天津自贸区果实累累。累计实施428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国家上报244项试点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3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天津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累计新经验,形成了改革可复制的“天津样本”。
“成绩单”和“天花板”
随着自贸区红利不断加速释放,天津用数字说话,交出了一份扎扎实实的经济成绩单。
截至2020年上半年,天津自贸区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9万户,注册资本2.33万亿元,是设立前历年登记市场主体的近3倍;至2019年底,累计实现税收1635亿元,其中2019年实现税收484.22亿元;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1029.23亿元,其中2019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071亿元。
天津自贸区在取得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也面临着“天花板”。
陈明业从两个方面对澎湃新闻分析,从国际上来说,相比世界一流的自贸区,国内自贸区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国际上的自贸区建立了一定标准的制度体系,我们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这些制度体系往往涉及到国家事权,有些甚至涉及到国家主权。例如税率的降低、金融的开放等等,都需要国家层面去推动,也要考量许多因素,这是一个难点。”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是每个自贸区都需厘清的重要问题”,陈明业说。
展望:以高标准建国际一流自贸区
当前,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自贸区的数量亦不断扩增。2019年,中国自贸区数量达到了18个,下一步可能还会增加,也就是说,不算港澳台,将近三分之二的省份都有了自贸区。
在此背景下,如何突出天津自贸区的特色成为重中之重。
陈明业表示,对于天津自贸区来说,要对照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和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向世界的一流贸易园区。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与其他自贸区的错位发展。
“与其它自贸区的侧重点不同,天津将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日韩和东北亚的开放合作谋划创新措施、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担负更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陈明业如是说。
他还表示,天津将结合自身特点,给优势产业、创新型产业赋能,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产业链发展。
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工作局局长何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贸区是(国内)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自贸人也要做前所未有的新事情,思想能够解放到什么程度是关键。
放眼未来,天津自贸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天津自贸区将持续拓展开放的广度深度,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开新空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