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对外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在多个领域拥有较强出口优势,与东盟、非洲、欧洲、拉美等经济往来频繁。有专家预计,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落地后,各地将会因地制宜,结合总体方案与本地优势,量身定制打造产业新高地。
湖南企业“出海”正当时
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显示,长沙片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临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产业,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岳阳片区重点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突出临港经济,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郴州片区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出湘港澳直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湖南省不断拓宽出海渠道,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屡创新高,为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落地生根夯实基础。长沙海关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2019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342.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与2018年同比增长41.2%,增速为全国第一。其中,出口总额为3076.1亿元,同比增长51.9%;进口总额为1266.1亿元,同比增长20.4%。年度贸易顺差达到1810亿元,同比增长86%。”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教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湖南出海结构有明显变化。一是出海产品结构有明显变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陶瓷、钢铁等传统强项优势不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业技术、生活用品等出口崭露头角,种类较以往更加丰富。二是出海主体结构有明显变化,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区域龙头企业的出口力度在加强,中小微企业依靠各自独有技术,也在出口中占有一席之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出台,势必会加速上述趋势的良性发展。”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曹二保教授长期从事物流、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领域研究,他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湖南省进出口蓬勃发展,归根到底是加强建设、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的结果。在进出口基础设施方面,湖南省拥有保税仓13家、出口监管仓6家,进境指定监管场地8个;综合保税区有5家,数量达到中部地区第一名。在国际物流方面,湖南省打通铁海联运、陆海联运、空港、湘欧快线等多种通路。这些举措让‘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内陆省份成为对外出口创汇的新高地,支持更多‘湘字号’产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因地制宜打造新高地
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显示,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的湖南长沙通过多种举措,培育出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一大批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建设事业。而今,以星邦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企业依托优势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
星邦智能多年来从事高空作业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构建了自行直臂式、自行曲臂式、自行剪叉式、蜘蛛式、车载式、套筒式等6大系列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不仅应用在国内市场,同时还销往东南亚、澳洲、中东、南美、欧洲等海外市场。星邦智能董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08年,我们星邦智能在湖南长沙成立。成立以来,我们得到政府多方支持,在劳动用工、基础设施、市场对接、院校合作等方面受到关怀呵护,得以茁壮成长。”
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还提到,要畅通国际化发展通道,建立进口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水果集散中心和进口医药物流中心。对此,曹二保教授表示,“当前,湖南省与东盟、非洲、欧洲、拉美等经济往来频繁,上述地区拥有各自优势产业和丰富资源。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落地后,预计各地将会因地制宜,结合总体方案与本地优势,量身定制打造产业新高地。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既鼓励出口产业为国创汇,也鼓励进口产业服务民生,把出口创汇和进口消费结合起来,定能形成内外循坏、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和2020中国食材电商节上,国联水产、中青水产等进口海产品供应商销售代表先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湖南消费潜力巨大,会展订货超出预期,但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期待湖南未来成为内陆进口海产品消费新高地。
曹二保教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举例来说,依据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智利三文鱼已享受我国零关税待遇,是我国进口日益增多的大宗免税海产品之一,现已从沿海市场推广至内地市场,但是在湖南市场上尚不多见。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落地,有利于加快湖南特种物流、跨境电商等业态发育成长,有利于湖南贸易企业利用现有优惠政策,积极引入质优价平国际原料和产品,有利于促进湖南餐饮消费、食品加工、生物提取、母婴用品、养老保健等民生事业繁荣。”
转自: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