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内部,湖南加盟自贸区试验体系,不仅与湖北、河南等一道,共同加大了内陆开放、扩大并夯实了华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纵深,而且以其北岳阳、中长沙、南郴州的布局地利,成为北衔长江经济带、南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合作投资贸易走廊。
于外部,湖南自贸区旨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度契合国际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同时,湖南致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先行区,体现中国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捍卫多边主义的责任担当。
高端制造参与全球竞争
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推动制造业回归,以期经济发展能够避虚就实,从而保障就业及民生,争取并稳固各自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于2015年开始启动着重依托智能化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也就是实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平台,推动改变制造业的产业组合方式和产业换代进程的发展模式。
湖南自贸区已明确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立足于工程机械(如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轨道交通装备(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和智能装备(如山河智能装备和金龙电缆)等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着手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建设建成工业互联网,加入高端装备制造和维护的国际竞争,以期形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的新优势。这既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世界范围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智能化回归制造业的大趋势。
探索中非经贸“湖南模式”
得益于古丝绸之路和当代“一带一路”倡议,湖南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基础较好、产业契合度较高、市场互补性较强,在省市自治区一级对非经贸合作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湖南长沙不仅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而且赢得中非经贸博览会长久落户湖南。
非洲现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人口大陆,在未来5到10年里,人口有望达到甚至超过20亿。中国可以通过基于湖南对非经贸合作的长效机制,向非洲转出产业技术和资本,双方形成良性的供需互补。湖南完全能够基于自贸区平台,引资合作,立足于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探索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
湖南自贸区能够通过中非经贸促进创新示范园,引进国内外中非经贸合作相关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中非进出口产品集中展示、交易、推广和易货贸易的大中心。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打造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地,建设对非物流通道,形成向国内中西部地区和辐射全国乃至境外的陆路水路空中的立体物流体系。目前,11条“湘欧快线”已经开通至欧洲和中亚27个国家,综合运营能力跻身全国中欧班列五强。
湖南还将在自贸区内建设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打造集政策研究、产品创新、跨境人民币清算、投融资、交易银行、大零售、信息服务、跨境人民币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对非金融服务中心,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先行区。
先行开展风险压力测试
为建设自贸区,湖南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12项改革事项,准备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营造对接国际化通行规则的营商环境,促发区域内生的发展动力、构建可预期可持续的营商环境、引入商事调解和仲裁机制,改善提升区域内在的软环境和竞争力。
批复开办前,湖南省先期复制和推广国家已确定的153条自贸区经验中的109条,并在加快复制推广其他33条。2019年,湖南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300亿元,达到434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外贸增长幅度4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位列全国第一,进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三,进出口总量全国排位提升四位至第十五位。其中,湖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量同比增长54%,实现进出口额1248亿元。
在抓住金融开放先机的同时,湖南自贸区将有针对性地对能源、资源、放射性矿物、粮食作物育种、增值电信制造和服务、演出经纪等领域,进行压力测试。
在湖南等中部地区自贸区的风险压力测试,不仅有助稳固进一步开放的进程和成果,还将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对内蒙古、新疆等10个尚未开办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市自治区,产生更强更直接的放射和带动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