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今天,在外高桥的基隆路,天空飘起微雨。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见证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从“破冰之旅”出发,上海自贸区砥砺前行,走过7年岁月。7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广播制度创新“良种”,形成了300多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务院先后推出的6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中,约一半为上海首创。
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图说:上海自贸区的“海鸥门” 浦东新区新闻办供图(下同)
负面清单“瘦身”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将推出全国第一张负面清单。许多人深夜无眠,翘首企盼自贸区交出的第一份“作业单”。在当天下午召开的上海自贸区情况说明会上,谈到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首份负面清单,自贸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是小学生”。
如今,当年的“小学生作业”——“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早已不是新名词,普通人也已耳熟能详;“作业量”则大大减负,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2020版的30条。受益于负面清单的正面效应,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在自贸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负面清单也由此成为自贸区内企业最频繁提及、让企业获得感最多的制度创新之一。
负面清单产生的“场效应”,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减法”,更是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如今,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写入《外商投资法》,率先在55个开放领域落地一批全国首创性项目等。
图说:特斯拉落户临港曾创下“特斯拉速度”
从“特斯拉速度”到“山姆速度”
“去年,我们创造了‘特斯拉速度’,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只用了半年时间;今年,我们又创造了‘山姆速度’,落户外高桥保税区的山姆中国会员旗舰店,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76天。”昨天,在市政府召开的浦东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两个“飙升”的速度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自贸区。“特斯拉速度”形成于去年8月成立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山姆速度”则产生于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就是生产力。“特斯拉速度”“山姆速度”作为上海营商环境的典范,受益于自贸区的创新审批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类似的案例未来将成为自贸区的“新常态”。
上海自贸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始终把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重点,围绕企业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比如,为破解企业准入难题,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今年又率先推出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在临港新片区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登记速度从改革前的“一天”提升到“实时”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