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前的今天,作为新时代上海打出的一张“新王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自诞生之日起,临港新片区便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跑出了加速度、提升了活跃度、干出了显示度。二年间,围绕政策制度创新、特殊功能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现代化新城建设等全面发力,硕果累累。
最新公布的二周年“成绩单”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任务90%已完成,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190余个,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0余个,全面系统集成改革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二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69.1亿元,二年累计增长136.8%。
数据记录了临港新片区突飞猛进的成长,这里一天一个样,二年大变样,持续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人民城市建设样板间、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
高水平开放
增设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之一,从孕育到诞生,都深深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烙印。临港新片区的英文名不是Lingang New Area,而是Lingang Special Area。从中便能看出,新片区的“新”,更深内涵是,开发开放的举措是新的,首创是特色。临港新片区的目标,是要建设成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片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
“二年来,我们始终以‘五个重要’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近日,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朱芝松介绍临港二周年制度创新成果,新片区已初步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性开放体系。
首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落户;在全市率先实施“无税无票不申报”、分支机构独立纳税等创新举措;率先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正面清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多个首创在临港新片区诞生,背后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决心,制度创新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
作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极,这二年,临港新片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发展态势,项目、企业纷至沓来,随处可见塔吊林立。就在二周年“正日子”的前几天,临港还连着举办了多场签约、开工活动。仪式上发言时,临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新片区还将诞生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整车产量今年预计突破60万辆,全年整车出口预计突破10万辆。
8月18日,又一重磅消息传来——宁德时代生产基地落户临港新片区。作为特斯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的重要供应商、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加盟”,意味着临港新片区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上再落一子。
除了巨头企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也纷纷看中了临港新片区的未来,集聚于此。今年5月21日,18家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地临港新片区,涵盖汽车整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内饰、车身、新材料、氢燃料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160亿元。“用5年的时间,临港可以走完其他汽车城20年走完的路。”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相关负责人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冲刺3000亿元,成为创新集聚、功能齐全、业态完备的国际化汽车城。
快速集聚的汽车产业链,只是临港新片区产业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做大的一个缩影。二年来,新片区大力发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在其他产业领域也“全面开花”: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工艺制造、第三代半导体以及封装测试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形成涵盖创新药研制、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形成以应用赋能、开源创新和芯片等智能技术产品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成立之初,临港新片区曾提出“2035年,要实现全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对于完成等同于“再造一个浦东”的任务,不少人认为具有挑战性。但这二年,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迅猛,用实力向大家证明,完成这个目标有信心、有底气。
高品质生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不少企业选择落户临港新片区,除了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凝聚力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为了招贤纳士,临港诚意满满,频出大招。
2019年11月20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48条措施中,为促进国内人才引进,新片区不断加大国内人才服务力度,针对在新片区工作并居住的各类人才实施居住证专项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公益事业单位录用应届毕业生落户加分、管委会直接审批人才直接引进落户、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直接引进落户、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直接引进落户、高等级技能人才直接引进落户、特殊人才推荐落户等8方面优惠政策。据统计,二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实现人才落户4007人(含随调迁),今年1-7月,全口径引进人才数量达到2020年全年的158%。
西伯瀚(上海)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金军,是临港新片区第一个享受到“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到3年的人才。他的公司一度面临留人难的问题,很多核心员工难以在上海扎根,长期与妻儿分离,最后为了小孩的教育只能选择辞职。临港新片区人才政策发布后,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在临港,还有6位技能型人才通过区域专用落户额度成功落户,实现安居乐业梦。他们中,有做芯片设计的研发经理,有车企的冲压设备班长,还有海洋工程的起重吊运班组长。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临港新片区未来还将实施六项人才集聚计划,率先实施更加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制度,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的目的地、人才综合服务的栖息地、人才资源配置的枢纽港。
高活力新城
伴随着临港新片区的热度提升,前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主城区酒店的房间就被抢订一空,滴水湖畔游人如织。上海天文馆开馆后,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前几天,上海最大的海绵公园——星空之境海绵公园也对外试运营。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冰雪之星”将于明年建成。临港逐渐发展为潮玩集聚地。
人气变旺的背后,是新片区基础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按照“社会事业适度超前于城市建设”的方针,这二年,临港新片区在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全面发力。中运量T1线成为16号线的“延伸段”,全线运营后连接起主城区、大学城、芦潮港社区、泥城社区,从主城区到泥城镇最快仅需37分钟。两港快线的建设,将快速连接浦东、虹桥枢纽,使南汇新城从上海的“末梢”跃升为开放的“前站”,融入长三角大交通。二年来,临港建成并新开办9所公建配套学校;为解决外籍高层次人才子女国际教育需求,引进上海中学国际部办学点。
去年,新片区有18个社会民生项目实现开工,这在临港地区开发史上前所未有。上海“五个新城”亮相后,南汇新城作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亦在《“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建成令人向往的‘东海明珠’和新城建设的标杆典范”。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是临港新片区向世人展示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