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临空区块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引领开放新格局
自贸东风劲 临空振翅飞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从11年前的长沙县空港城到如今的自贸临空区,这块诞生于“天空之城”的土地,自带开放基因。效果图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自贸临空区全面梳理216项省市县放权赋权清单,建成临空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章帝 摄
宁霞 王斌 尹理
历史注定要赋予这片神奇土地重大使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南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为新时代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锚定了目标定位、提供了行动指南。
乘风好去,扶摇万里,直下看山河!
穿过“飞天之翼”长沙黄花综保区北卡口,沿保税大道直行而下,伴随着络绎不绝的挖机声、打磨声与机器轰鸣声,一栋栋新建厂房正拔地而起;厦门航空、湖南航空、奥凯航空、顺丰速运、普洛斯物流、百联奥特莱斯、华远空港国际城、养天和医药物流园等40余个总投资超50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聚,如星月争辉。
肩负扩大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胸怀不以山海为远的凌云壮志,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临空区块(以下简称“自贸临空区”)正朝着建设现代化临空产业新城、打造“三高四新”引领区,推进高层次开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前行。
扩围升级 引领开放新格局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
2021年1月7日,经湖南省委编办批复,整合着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和长沙临空产业集聚区两个产业园区的自贸临空区与世人见面。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从11年前的长沙县空港城到如今的自贸临空区,这块诞生于“天空之城”的土地,自带开放基因。
自贸临空区处于长永高速以南、长攸高速以西、江杉高速以北、长株高速以东的合围区域,统筹管辖面积66.7平方公里(其中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规划范围15.94平方公里),涵盖黄花镇、江背镇、黄兴会展区和 梨街道4个镇街,并托管“飞地”园区(开慧通用机场及周边)。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机遇期,自贸临空区整合设立,无疑将成为撬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用对用好便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今天的自贸临空区,汇集“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贸易产业园”五大国家级平台,已然成为贯彻落实湖南“三高四新”战略、长沙“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目标和打造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的主阵地、主战场。
“往来贸易增多、消费能力提高、航班量增加等都对我们航空公司的发展形成很大利好。”湖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基地副总经理雷凯说。去年12月,一架涂装着“湖南航空”字样的客机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缓缓降落。随着客机的停立,湖南正式有了本土航空公司。
据了解,2021年湖南航空公司新开通国内航线9条。目前,该公司已拥有15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可通航35个国内城市,执行国内航线34条。“我们将紧抓自贸临空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航空业先行优势,服务于本地‘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助力湖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区。”雷凯说。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落实开放为先导,自贸临空区的“成绩单”沉甸甸:2020年以来,自贸临空区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超116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近1200家,其中2021年新增552家。
先天的地域优势,让自贸临空区成为长沙最具潜力和投资前景的区域之一。更令人振奋的是,6月28日,湖南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长沙机场改扩建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的长沙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将集成4种地面交通、4种轨道交通,届时长沙机场将成为国内交通方式最多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自此,自贸临空区开启湖南空-磁-铁-地联运的一体化交通运输新模式。
奋进实干 开创临空新局面
使命重大,战鼓催征。新的征途开启,自贸临空区唯有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
“自贸临空区要继续保持这种‘起步即冲刺、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的姿态,在开放高层次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率先发力、勇当示范。”长沙县委书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临空党工委书记付旭明强调,自贸临空区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苦功夫”,不断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做大做强临空经济。
3月19日,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首个以数字贸易为特色的专业子园区,“黄花数字贸易港”在黄花综保区举行开园暨首批入园企业签约活动。签约至今,已有近30家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这里‘五区’政策叠加,优势独特。”58科创集团董事长吴阔坦言,项目落地自贸临空区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好长沙“自贸”的发展潜力。
把区域“高潜力”兑换成地方“硬实力”,离不开招商引资。
自贸临空区招商合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除大型推介活动外,每年小分队外出招商70批次以上,年均考察对接项目170多个,累计建立客商资源库近1300家,今年上半年就有中国好零食总部基地、北京声讯安防等12个重点项目落户。“目前我们还有67个在谈项目,其中有部分项目有望在近期落地。”
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需要更优的营商环境。不满足于原有的“保姆式服务”,自贸临空区瞄准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将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进一步升级为“母亲式服务”。
“大到与外汇局、海关、银行协调对接,小到为企业员工解决租房、落户和子女就学,均是‘母亲式服务’的内涵。”自贸临空区制度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春江水暖,企业先知。全方位改善营商环境成为自贸临空区上下共识。今年8月,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再出新举措:全面梳理216项省市县放权赋权清单,建成临空综合服务中心,真正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
这个约7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集政务服务信息发布与咨询、审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一体,设置有综合审批区、自贸业务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商事服务、工程报建、公证服务、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人才服务、综合审批等6类窗口,为入驻企业全程提供免费的帮代办服务。自9月6日试运营以来,线上线下累计办件量约320件。后续,服务中心还将加速推进放权赋权及行政审批改革工作。
不仅如此,自贸临空区制定实施厂房、仓库差异化价格租赁机制,引导企业“上楼”,降低企业成本;成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获得银行授信近20亿元,切实纾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能代办的就代办,能协调的就协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对此,长沙瑞德体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美籍华人胡卓汉深有感触。
如今的自贸临空区内,有产业加速发展的奋进激情,有新业态茁壮成长的澎湃动能,有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广阔胸襟,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不懈追求!
深化改革 抢占创新新高地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自贸临空区创新的涌动、活力的脉动勃勃跳跃。
厚植企业发展沃土的同时,自贸临空区坚持用系统集成思维推进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飞地”经济促共同富裕新模式。
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和改革创新“发动机”作用,自贸临空区完成首个创新案例——邮件、快件、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式发展新模式(即“邮快跨”集约化通关模式)。该模式日均处理能力提升6倍,实行24小时全天候通关,通关时间分别压缩33%~50%,场站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综合运输成本降低25%以上……
通过实施“区港联动”过关政策,实现“企业一次申报、海关一次查验、卡口一次放行”,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开展口岸作业业务、海关在园区内查验货物后,可在任何口岸(海港或空港)转关出口,无须再开箱查验,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进出口业务效率。“减少了很多重复的安检过程,产品通关速度提升了30%,企业物流成本可节约50%。”长沙金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阳再华说。
在年年有鱼的海鲜暂养车间,来自北大西洋的波士顿龙虾在这里被分销到全国各地。“受益于‘混合规格模式’,这条海产品‘丝绸之路’才得以畅通。”年年有鱼集团副总裁余正东说。
“混合规格模式”是自贸临空区为时效性要求极高的鲜活产品所提供的创新进口监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细分规格模式”,它不仅加快了产品流通速度,更能有效降低损耗。“企业的采购运输综合成本降低了4%~7%,死亡率降低了2%~5%,周转率提升了40%~50% 。”余正东说。
得益于海产品进口监管模式的创新,十余家海鲜企业在自贸临空区聚集,每天70吨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品类海鲜产品,经由机场进入园区并分销到全国,“世界海鲜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自贸临空区要对标全国、打开视野,抬高坐标、勇于开拓,拿出优质创新成果,加快打造更优、更快、更好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临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表示,目前,自贸临空区牵头负责的长沙片区实施方案中8项改革任务均已推动实施,近期初步总结了文物回流、区港联动等2个案例,另有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进口复印机再制造等2项先行先试事项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上突出优势,自贸临空区这块“试验田”正将资源吸附到制度的高地上。
自贸云涌笼三湘,临空振翅撼星城!“十四五”期间,自贸临空区将围绕建设现代化临空产业新城,发挥临空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争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