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中,承包人需在工程竣工前按照工程总投资额1%至3%缴纳工程质量保证金,以此作为缺陷责任期内工程质量的担保。然而,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连自贸片区有一项财政制度的创新,大胆地对此进行了突破。在片区内,政府投资的或是政府全资子公司控股以及政府参与投资的建设项目,均不再绑定质量保证金。此举有效减少了建筑企业资金占用、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释放了活力。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心工程就受益于这一制度创新。该工程是新能源产业园多个园区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中的一个,于2022年2月末竣工验收。该工程总造价约3000万元,中标单位为金普新区一家民营建筑企业。“我们这个工程,没有收取工程质保金,这等于少占用公司流动资金100多万元,企业负担减轻了不少。”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将释放的流动资金用于其他工程项目投标、设备原材料投入以及日常费用支付等。
财政制度的这一创新,其出发点就是聚焦企业的需求,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该制度实施之初,主要用于政府全资投资的项目,如道路、管网、学校、回迁楼以及公益性设施等。在二十里堡建设的某动迁楼项目,建筑面积17.32万平方米,涉及到1400多户,投资约7亿元,而相关建筑企业可以释放出来的质量保证金就有2000万元左右。“由于这一创新受到建筑企业的欢迎,自贸片区将该制度延展到政府全资子公司投资的项目和政府参与建设的项目。我们接下来会进一步拓展该创新,争取将发改委信用库中的信用建设成熟的企业也纳入其中。”大连自贸片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那么,如何来监督工程质量呢?“通过资金使用控制保障工程质量。”该负责人介绍,片区规划建设局和财政金融局分别作为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及资金集中管理单位,通过工程档案系统共享、制作全流程台账,部门间建立形成了沟通联动工作机制,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结算审核、账务信息等多方面实现对免收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多维合力保障工程质量。
以自贸片区与某建设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保税生态城一级土地开发项目为例,该项目各项工程均未收取工程质量保证金。大连保税区某学校工程,总造价7430万元,在装修施工过程中曾出现漏水问题,导致学校操场部分变形,自贸片区财政部门通过工程款支付进度的控制,确保施工单位在缺陷期内按要求完成了修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国务院对自贸区职能提出的一个要求。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质保新模式,作为大连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之一,将有效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片区营商环境软实力,下一步,大连自贸片区将进一步探索快速、高效、安全开展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创新模式与制度,助力大连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