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商务厅简报第3期(自贸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期)刊发《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区功能区深耕“两链融合”加速产业聚集》改革创新经验,介绍了经开功能区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建设,依托区域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创新联盟,围绕做大做强商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两链”融合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实践效果。
深耕“两链融合”都做了什么?它发挥着什么功效?今后的工作计划是什么?下面就和经开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依托支柱产业链主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
经开区功能区围绕创建“秦创原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区内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硬科技产业发展实际,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为特色,围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4大支柱产业,引导链主企业开展秦创原创新(研发)中心、展示中心试点工作,建立全产业链协同机制,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能力。
研究产业现状,着力构建优势产业创新链
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依托骨干企业建设十大创新平台和十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创新链。引导陕汽、隆基、华天、中车永电、西部超导、天隆科技、大医集团等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参与到中、省不同层级的产业创新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依托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瞄准国家战略性需求,实现产品自主研发、技术可控、更新换代,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发展,目前已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化商用汽车协同研发与生产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以及新能源化,加速整合各类技术和创新要素,支持以陕汽集团为引领,组织大中小企业开展协同融合型技术创新,集群化聚集汽车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挖掘后市场服务价值,打造两链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
培育两链融合下企业生态系统
着力瞄准主导产业和硬科技产业,培育大中小企业成长梯队。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硬科技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的科技企业成长梯队。重点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深入实施“龙门行动”,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创板上市扶持力度,形成梯队式、动态化、可持续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
形成产业聚集发展平台
通过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正在打造横跨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已经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正在构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
形成企业发展创新及人才储备平台
建立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8家,市级17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3家,省级4家,市级1家。拥有各类平台及称号487个,创新创业载体35家;设立院士工作站18家,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企业研发人员4万余人。
形成企业分级辅导机制
培育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形成了大、中、小有序衔接的科技企业成长梯队,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10家,高新技术企业588家,瞪羚企业4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69家,市级“独角兽”成长和种子企业2家,上市企业9家,西部超导、凯立新材料在科创板上市。区内企业累计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29件,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22项,专利申请量累计超6万件,专利授权数累计2.9万件,PCT专利达100件。作为国家科技部首批“技术转移服务试点单位”,年技术交易额超120亿元。
下一步工作思路
经开区功能区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切实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大企业资源和中小企业产能的有效对接,推动建立联合培训、标准共享的协同管理体系。
二是引导龙头企业打造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面向垂直领域建设共享实验室、公共测试平台,搭建开源平台、开源社区,实现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推进建设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创新引领、中小科技 企业协同创新为支撑的创新生态,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立重点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清单,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支持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业化,形成一批国产替代产品。支持“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创办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两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