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行。5年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了强大引擎。
经过5年的发展,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发展成果如何?是否为促进西安对外开放起到实质性作用?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就此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宗宪。
冯宗宪
集中化的战略布局
NBD: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在全国自贸区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5年来自贸区给西安带来了怎样影响和变化?
冯宗宪:陕西自贸区既是内陆自贸区第一批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也是西北第一个批复建立的自贸试验区,在全国乃至内陆中都具有突出的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战略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内陆开放水平,增强经济韧性与活力。
从行政层面来看,目前大多数自贸区都是由若干个城市区域构成,由不同的市区作为片区进行协同发展。但陕西自贸区比较特殊,更加集中化。尤其是去年以来,西咸合为一体,基本上除了杨凌示范区片区的5.76平方公里以外,95%以上的面积都属于西安片区,集中化特点也反映了国务院对陕西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
从经济层面来看,自贸区与本土经济发展产生了密切联系,西安作为自贸试验区的主阵地,政策意义上带来了一批具备全国示范推广复制的创新案例;西安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自贸区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西安的交通优势,例如中欧班列在全国班列平台中名列前茅。
NBD:5年以来,陕西自贸区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上有什么举措,分别具备怎样的意义?
冯宗宪:在制度创新上,国家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有一些指导性文件和一系列的任务安排,陕西自贸试验区最 开始是以复制为主,同时抓住机遇进行自主创新,推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并有意义、有义务地去进行推广创新经验。
通过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强链补链固链,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在对外开放的举措有: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由此推而广之,形成了对所有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并提高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国家不断的调整负面清单,带动放管服改革,科学化精确化的去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将改革试验成果尽可能放大,同时带来了整个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
本土产业不断“外向化”
NBD: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什么现实意义?能否带动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冯宗宪:就全国来看,陕西居于我们国家地理测绘的大地原点,坐骑胡焕庸线,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和国家重要的区域联系都比较紧密,陕西自贸区的发展正在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性外资的热土。
因此西安区域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在“产业+物流”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首建内陆港,优化跨境陆路联运、形成“空中丝绸之路”、与沿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港口对接形成海铁联运三大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力争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带动了我们整个贸易的发展和外资的引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陕西自贸区和其它西北城市展开深化合作、互利共享,在各地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将经济影响主动外溢,促进与省内其他地区协同创新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