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3周年,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日前,《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发布,这是继中央针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珠海的横琴、深圳的前海之后的第三个重大合作平台方案,旨在将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那么,《南沙方案》的重点和意义是什么?它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与国际上的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又有哪些特征?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方向)负责人、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张燕。
《南沙方案》拉开南沙高质量开发建设新篇章
本报记者: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10年的时间,南沙发展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张燕:2012年中央就提出,要努力把广州南沙建设成为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要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其中涉及广州南沙新片区60平方公里,该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业等产业;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进一步明确把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打造优势生活圈
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南沙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76.18亿元,而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61亿元;2011年南沙常住人口只有26.77万人,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为90.04万人。截至2021年,南沙累计落户金融类企业共6649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长了54倍。
此次,国务院印发《南沙方案》,既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更是为南沙面向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了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拉开了南沙高质量开发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南沙方案》突出两个关键,即“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对此应如何理解?
张燕:对于“粤港澳全面合作”,个人认为,一方面,在合作对象上,应涵盖香港、澳门,对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在合作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有共同需求的领域则需要粤港澳三地合作推进;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化推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合作,包括科技创新、创新就业、对外开放等,应切实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拓展新空间、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新动力。
至于“面向世界”,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谋划南沙的发展;二是应深化与港澳合作,形成对外开放合作优势,粤港澳携手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三是应服务全球经济发展,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积极搭建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为促进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
对标世界一流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跃升
本报记者:与国际公认的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张燕:纽约湾区经济体量最大,经济密度居四大湾区之首,金融地位遥遥领先;旧金山湾区发展水平最高,知识密集型特点显著,人均经济水平、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四大湾区之首,发展潜力巨大;东京湾区产业优势突出,是日本发展的关键支柱,占日本经济总量稳定在39.5%左右,远高于其他湾区占本国比重。
相比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体量大,后发优势明显。从规模指标上看,如面积、港口吞吐量、机场货物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入境人数等多个规模指标居四大湾区之首;从发展势头看,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表现最好,经济增速、人均地均产出、股市市值、创新城市能力等指标均实现逐年较快增长。
由此,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把握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全球金融服务功能持续完善等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在提高科技创新原始力、龙头企业影响力等“硬核”竞争力上集中发力,为实现高质量跃升提供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如何理解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这三个粤港澳合作发展重要战略平台?
张燕:三个平台都有明确的发展导向、重点任务和愿景蓝图,同时也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横琴毗邻澳门,主要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支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澳门长远发展拓展空间;前海毗邻香港,聚焦“扩区”和“深化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香港合作,共同打造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为香港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南沙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这两个关键,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三大平台肩负共同使命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作用
本报记者: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和广州南沙三大战略平台方案的陆续出台,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燕: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加上此次的《南沙方案》都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有利于推动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应该看到,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和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的三个重大平台,都是支撑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载体,肩负共同使命、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作用。
首先,都注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对于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化水平具有较强支撑作用。
其次,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紧密联系港澳,协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搭建各类国际经济合作平台,集聚国际化企业和组织,这将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再次,都聚焦服务港澳居民和国际人才打造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化品质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区,便利港澳居民和国际人才集聚就业生活,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气。
最后,都强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为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流动创造条件,吸引集聚更多国际投资者落户,有利于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投资的热土。
本报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推动人才流动方面,国家是如何谋划的?
张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中港澳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此次《南沙方案》中提到,要实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其目的就是要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让港澳青年自身的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从需求端看,内地人才缺口大,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人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发挥港澳在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特殊优势,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保障,有利于通过人才流动带动粤港澳三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其他要素有序流动配置,更有利于促进港澳人才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