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浙江的县级市,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这里的一举一动映照出中国外贸外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年前,就有研究者发现了“义乌指数”——小商品的出口量与国外总统大选、世界杯结果有着奇妙的联系,哪位候选人支持率高,哪支球队是夺冠热门,从义乌发往大洋彼岸的旗帜、服装、帽子、喇叭的数量,便可提前知道。尽管这种预测并非完全准确,但是义乌经营着210万种商品,有了出口大数据做支撑,“天下事,义乌知”的说法不无道理。
2022年,这个最繁忙的商贸之城继续证明着“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圣诞用品为例,1~4月份,义乌出口1.5亿元,4月出口额同比增长2.9倍,环比增长3.3倍。统计显示,全球80%的圣诞商品是中国制造,这里面又有80%来自义乌。美国每年使用约8000万棵人造的塑料圣诞树,90%从义乌发出。
近年来,还有一个物流领域的“义乌指数”诞生。阿里研究院测算了义乌到中国西部各省会城市的物流平均时间,结论是从2018年到2020年,“义乌指数”缩短了16小时。
要知道,义乌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一。阿里研究院认为,物流时间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总额近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0%,西部地区物流规模和效率共同提升。这一新“义乌指数”反映了中国经济内力的增强。
上半年,全球需求增长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多国承受滞胀重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一家外贸企业,难以预料俄乌冲突走势,无法左右创24年最低水平的日元、13年最低水平的韩元,不能阻止国际海运集装箱价格高涨,但是可以反求诸己,跟随中国前进的步伐,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扎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
不妨从全国占比超过10%的上海外贸看整个中国经济的内力——外企长期保持进出口六成以上,证明了外资对中国的信心;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比例逐步升至近30%,表明民营资本的巩固提高;近5年,电脑、集成电路、手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始终在30%左右,前5个月上海汽车出口335.3亿元,同比翻倍,见证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进步。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中小微外贸企业收款量同比增长7.8%,显著高于货物贸易出口总值增长速度。
外资企业、民营资本、中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从外贸数据体现出来的这些主题,不正是中国经济多年来重点关注和持续发力之处吗?
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帮扶外贸企业出台五方面措施,首当其冲的就包括“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确定重点外贸企业等名录并在生产、物流、用工方面予以保障”。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了稳外贸、稳外资,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达产、项目建设等方面困难,对出口退税信用好的企业阶段性实行3个工作日内退税到位。不难发现,这些政策措施既与外贸直接相关,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补短板强弱项举措在外贸领域的具体体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底气来自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的方方面面。
部分订单转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经济规律看有其合理性,要坦然面对中国产业持续升级带来的部分生产环节外迁。同时,多家媒体的调研结果也对比出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建厂,不能享受类似中国“七通一平”的基础服务;生产常常因为停电而中断;印度的陆运物流成本高出中国20%~30%,用水价格约为中国的三倍。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与国力国情高度契合。外贸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的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中国外贸的活力和韧性来自整个中国经济,外贸领域的痛点难点也会随着中国全方位发展而得到破解。就像本地人口不足80万的义乌一样,来自智能制造、跨境电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宏观面的红利”,正成为其澎湃前行的强劲动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中国外贸的背后是中国高性价比的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建设的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也不会改变,外贸从容应对挑战不缺“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