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贸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绿色建筑 让生活融入自然

   2022-07-26 中国经济导报14490
核心提示:一提到绿色建筑,脑海中一般会出现这些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

         一提到绿色建筑,脑海中一般会出现这些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10年间,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


        绿色建筑是未来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节能减排也是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多国通过制定政策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


        从日常制冷采暖、炊事洗衣,到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建筑业是诸多行业中的能耗“大户”,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建筑使用等全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据统计,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产生了34%的污染,建筑业已成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绿色建筑充分地利用了地热、太阳能、风能,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绿色建筑的定义逐渐清晰,即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的“绿色”强调的是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摆脱了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结构等方面的考虑,逐渐走向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看待,更被视为生态循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开资料显示,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于1992年,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我国启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绿色建筑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住建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12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经过30年不断探索和努力,绿色建筑及相关话题在我国已经普及并被提倡、运用。除了建筑领域的从业者关注它之外,越来越多的市民大众也感受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健康、舒适、高性能。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转型发展受到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一步,我国将把继续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作为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重要举措。


我国筑起减碳绿色堡垒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建筑变“绿”,实现建筑节能。“十三五”期间,我国严寒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75%,累计建设完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近0.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目标已圆满完成。


        如何建造更多“绿”建筑?国家陆续颁布支持绿色建筑建设的有关政策,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持续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发展,大力推广建筑光伏应用,加快提升居民绿色电力消费占比。


        3月,住建部出台《“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统筹部署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7月,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提及“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与“建设绿色低碳住宅”两大要求。


        顶层有设计、地方有探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地纷纷迈开探索步伐,加大绿色建筑的推进力度。


        在深圳,绿色建筑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密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从今年7月1日开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施行,为深圳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该《条例》规定,深圳新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要百分之百实现“绿色化”,目前已有1500多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在深圳建成,能将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并实现柔性使用,运行一年来,已经实现节电超10万千瓦时。


        在杭州,作为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中首个近零能耗建筑项目,杭州钱塘区云帆社区未来体验馆列入了2021年度杭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据了解,体验馆采用了高性能围护结构、地源热泵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光电建筑一体化等绿色技术措施,经理论测算,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22.7%,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76.9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74.3%。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像云帆社区未来体验馆这样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正构建起杭州减排节能的强劲基底。根据《“十四五”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计划》要求,2022年,杭州要实施不少于5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项目示范和10个近零能耗项目示范。


        目前,借助“光储直柔”“浅层地热能”等先进技术,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已经全部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全面实现新建建筑节能。与此同时,全国有约4000个产品获得绿色建材评价认证证书,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装配式建筑更是日益普及。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25%,装配式建筑建设面积累计达到24亿平方米。


        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建材,再到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方式,目前我国已全面实现新建建筑节能,特别是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多国推动发展绿色建筑


        上世纪,全球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引发的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多国政府和企业对建筑“绿色”化采取了诸多行动和措施。


        在气候比较寒冷的北欧国家丹麦,如何让建筑物既保温又节能,丹麦政府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给出了答案。


        在南丹麦大学校园内,坐落着丹麦第一座低能耗的大学建筑。该建筑以其独特的等边三角形外观,以及绿色节能的设计建造理念,成为丹麦绿色建筑的代表作。据了解,这座建筑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筑物对照明、供暖、制冷和通风的能源需求,并以几何形状和结构来解决这些高耗能需求。


        丹麦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建筑节能的国家之一。2019年,丹麦通过建筑节约能源近4万兆瓦时,2020年实现了节能14%的国家目标。2021年3月,丹麦议会通过新版“国家可持续建筑战略”,引入对2023年起建造的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求。丹麦工业界预估,通过创新建筑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建筑相关排放量到2030年可减少50%。


        在炎热干旱的沙特阿拉伯,通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不断探索绿色建筑开发模式。


        在位于沙特阿拉伯西海岸、建在沙漠中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两座高约60米、形似烟囱的太阳能塔十分醒目。烈日下,走在建筑群之间的庭院内,阵阵微风吹拂,带来丝丝清凉。原来,这是两座太阳能塔在发挥作用。即便在没有自然风的情况下,塔上的深色表面仍可以吸收太阳的热量,加热周围空气使其向上流动,带动空气流通,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此外,校园的路面使用浅色石材,地面能反射更多热量,降低了校园的热岛效应。在校园内各建筑楼顶,安装有约1.2万平方米的太阳能装置,每年可产生3300兆瓦时的清洁能源。一系列的节能设施,每年可为该校节省27%的能源支出。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一系列绿色设计理念,是沙特近年来探索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缩影。一家可持续发展咨询企业的报告指出,沙特对绿色建筑的投资在全球名列前茅,阿拉伯国家中有15%的绿色建筑项目是在沙特实施的。


        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未来,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i-maoqu.com/news/show-2727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直达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直达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版权所有:上海环球投资有限公司

沪ICP备150492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