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连续跨越6个百亿元台阶;实现中欧(厦门)班列首发“台湾-厦门-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五纵八横”主干路网基本成型,新城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在7月29日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牢记使命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海沧区委副书记、区长龚建阳,海沧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仲谋引实例、列数据,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海沧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的有关情况。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上官军主持。
补齐短板、优化生态,民生支出占比达七成
过去十年,海沧区坚持发展富民,综合实力不断实现跃迁升级。据统计,海沧区GDP已由2012年的391亿元增加至938亿元,连续跨越6个百亿台阶,年均增长9.6%,总量不仅位居厦门市岛外四区榜首,还进入了福建省县(区)15强。
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还反映到民众的“钱包”上:人均GDP由11.6万元提高至15.6万元,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龚建阳表示,海沧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七成,近年来在教育、康养、文体、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发力,实现中考学业评估值连续5年位居厦门市岛外各区第一、村居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等成绩,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福建省“教育强区”。
近年来,海沧区乡村振兴纵深发展,先后推动13个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创收超2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元,连续16年在福建省位列第一,并培育了洪塘村、青礁村、过坂社区三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从“有其居”走向“优其居”,龚建阳表示,海沧区始终将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调查连续4年蝉联厦门各区第一,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增园林绿地1030公顷、绿道262公里,新建及改造提升公园绿地65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1.04平方米提升到14.84平方米……“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已成为海沧区靓丽的生态新面貌。
平安和谐,奠定了海沧区高速发展的基石。突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海沧区,已连续10年获评“省级文明城区”,“红裙子志愿服务队”亮相央视;深化平安海沧建设,海沧区群众安全感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获评2017-2020年度平安建设示范县(区)。
龚建阳表示,下一步,海沧区将继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一手抓发展热度、一手抓民生温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挥优势、探索融合,建好第一家园“第一站”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数十年如一日,奋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据陈仲谋介绍,近年来,海沧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多区叠加”优势,利用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等重大平台,加强与台湾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合作。
具体来看,海沧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人才+”战略、支持台企创新发展等途径开展对台产业合作,其中不乏培育国家级青年创业基地、持续推动厦台海铁联运等成效颇丰的工作。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海沧区已为台资企业兑现各类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惠及台资企业60多家次,助力一批台企在疫情影响中实现逆势增长。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陈仲谋表示,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海沧区近年来呈现出平台载体多、交流活动多和民间互动多三大特点。例如,座落于海沧区的青礁慈济祖宫、石室书院先后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两岸人文新地标”金沙书院正在加快建设,大陆第一座纪念开台王颜思齐的主题公园201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颜思齐开台史实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在基层治理融合方面,海沧区已连续多年聘请台湾青年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台胞担任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聘请台湾青年担任社区营造员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现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方法和海沧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初步探索出两岸基层民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并应用于东西部对口协作中。
此外,海沧区的涉台司法服务水平也在近年得到了有效提升。率先全国成立涉台法庭、涉台海事法庭、涉台检察室,成立全国首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涉台调解室……台胞台企在海沧区获取的司法服务,愈发便捷高效。
陈仲谋表示,海沧区接下来将推动两岸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支持台胞台企落地海沧区就业创业,持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海沧区打造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立足产业、创新服务,产城融合快速发展
作为厦门重要的西大门,海沧区坚定“产业立区”道路,在过去十年间建立起“3+1+1”现代产业体系,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重要支撑。目前,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占据厦门市“半壁江山”,销往海外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为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海沧力量”。
龚建阳表示,海沧区现已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16家,其中14家为境内上市企业,占厦门全市比重达22%,总市值更是居厦门市六行政区首位,占比超三成。此外,海沧区已于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今年更将超过2000亿元,再上一个千亿台阶。因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海沧区于2021年4月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沧区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水平有目共睹。目前,海沧区已实现行政许可事项100%“一趟不用跑”、办理时限压缩93%,创新设立的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今年已受理事项190件,协调解决近八成事项,有力拓展了企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海沧区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全面到位。今年以来,已先后制定出台11条助企纾困的普惠性政策,安排纾困资金1.7亿元;通过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和增加现金流近1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缺口1.2万人次,支持企业增建职工宿舍型保障性住房超2400套。
产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水平的优化提升。过去十年间,海沧湾新城、马銮湾新城、沧江新城、鳌冠新城建设在海沧区全域铺开,实现从南到北连片成势,海沧湾新城发展为城市新名片。“五纵八横”主干路网基本成型的同时,地铁2号线、海沧隧道等跨海通道也紧跟海沧大桥实现通车,地铁4号线、8号线也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海沧区轨道线网“未来可期”。
坚持规划先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海沧区根据区域产业定位,开展了《海沧区工业控制线优化调整专项规划》等规划策划工作,对片区工业控制线进行优化提升,明确海沧区发展整体空间格局,推进城区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
目前,海沧区就业人口实现逐年提升,全区人口平均年龄33.5岁——这意味着海沧区已成为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在新城区、新工业区和新港区的有机融合中,海沧区已形成产城融合互促发展的产城融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