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第三届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7-2021)。
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研究院院长助理梅红介绍,自2017年4月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以来,已走过五年多历程,为全面总结发展情况,明确未来发展思路,锚定发展思路,编纂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7-2021)(以下简称《报告》)并正式发布,希望为陕西自贸试验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研究院院长助理梅红发布《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7-2021)供图 陕西省商务厅
《报告》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基本情况”,对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的背景、概况、承载使命进行介绍,重点总结了五年以来主要完成的情况。在试点任务推进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已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中的165项试点任务,累计形成64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等31项典型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容缺受理等83项改革措施在全省复制推广。在复制推广方面,国务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前6项改革试点经验中,已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落地实施235项,批复推广率达95%。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2021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累计3375.3亿元,占全省同期进出口总值的70.9%;实际利用外资48.89亿元,同比增长29.38%。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从2017年4月1日至2021年末,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107742家,其中新设企业70205家。
第二章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从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贸易通关持续优化、金融创新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区域协同逐步增强等七个方面19个维度,梳理了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成效。
第三章为“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探索,全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介绍了陕西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战略,突出差异化改革的典型做法。比如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助力打造双循环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依托陆港、空港两大开放平台,不断开拓创新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2021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突破3800列,重载率,货运量,开行量三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有力保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
第四章为“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稳中提质”,重点介绍了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做法。陕西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标国内外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对标简政放权、市场监管、数字改革、金融改革、法制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有效激活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
第五章为“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发展”,重点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产业聚集情况。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做大做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培育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第六章为“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道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陕西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路径。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推进陕西产业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一带一路”商贸物流枢纽,“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基地、西部创新高地先行区、开放型产业发展引领区,聚焦“丝路自贸区”“科创自贸区”“农业自贸区”“会展自贸区”建设,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推动形成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格局。
《报告》从打造特色亮点到点面结合,从局部试点到引领对外开放,从探索改革经验多维改变,提出6个方面29项具体的路径建议,助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