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近日,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方案》提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等10项具体行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路径。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在此期间,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变得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阵痛”将会出现,这些“阵痛”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得到舒缓,并在舒缓的过程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科技创新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生产要素的运行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发达经济体大多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的。因此,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要克服碳减排约束与未来经济增长空间之间的矛盾问题,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实现碳达峰的主要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持续的节能减碳等,而实现碳中和的挑战更大,需要出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和颠覆性的技术,这同样有赖于持续深入的科技创新。
在我国各地探索减碳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新概念和新技术,如“双碳大脑”“零碳工厂”“虚拟电厂”等,均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在碳捕捉、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仍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划,并给予资金支持,对碳减排技术路线进行系统研究和部署。我国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更充分的顶层设计,比如,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及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完整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和碳税等相关制度,并通过政府采购低碳产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低碳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建立起科技创新的良性生态链。
而从技术层面看,虽然重要行业和关键部门均已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支撑,多部门协作推广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体系已经建立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够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面临着一定的“卡脖子”风险。所以,我国必须提高总体的技术重视程度和研发投入力度,进行超前布局,重点规划,加快制定和落实相关方案和路线图,全面提升碳中和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就在前方,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打好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