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烟台自贸片区三年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发力优化服务,落实政策和助企纾困,探索审批服务模式改革,不断打造营商环境“新样板”。自贸烟台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拿地即开工
1.0到4.0版的跨越
一个项目从拿地到开工要经过诸多环节,推进速度的快慢也是评测一个城市营商服务的重要指标。三年来,烟台自贸片区“拿地即开工”,已经实现从1.0到4.0版“多级跳”。
1.0版即基本框架制定、流程再造,一步步压缩审批时间;2.0版,意味着各种手续逐渐同步办理、合并办理;3.0版,对企业的“贴身”服务愈发紧密,“企业管家”的概念逐步成型。
如今,版本到4.0,全国首创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新模式,取得土地批准文件,获取施工许可证,用时大大缩减;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项目管家”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全程陪办、按需帮办、协调督办服务。
每一次“升级”的闯关夺隘,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心血。烟台黄渤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刘伟回忆,“打破部门界限壁垒,意味着打破了固有的平衡和传统模式,同时,从坐在柜台里‘管盖章’,到跑前跑后当‘店小二’,直面逐渐压减的审批流程时限和空间,没有决心和意志是做不到的。”
像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新模式这样的“全国首创”,在烟台自贸片区还有很多:出台全国首张“一刻办”事项清单;首推“企业开办一线通”,将“接入门户”做到极简。“类似的‘第一’,目前有77项,计划到2023年突破100项。”烟台黄渤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赋能发展
多家企业“加速跑”
一项“即征即退”措施,每年可为区内一家企业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这个故事还要从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讲起。从10微米到8微米的创新路,就是红外“中国芯”领先世界的纪实,但为了这2微米,艾睿光电投入了高昂的研发经费。烟台自贸片区及时出台了“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去搞科研。这也是烟台自贸片区发挥自贸“试验田”“直通车”优势的生动实践。
类似实践,近年来在烟台自贸片区不胜枚举。受疫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为帮助市场主体减压释负,一波又一波的退税减税降费“大礼包”铺陈开来。面向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小升规”企业,以及注册在区且正承建区内重点工业企业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推出“备货贷”“订单贷”“库存贷”等金融服务,并在全国首创以财政资金给予同期LPR100%贴息补贴的“红利”,让企业发展有了更坚实依靠。
烟台自贸片区还对部分首创“老”政策做了重新修订。“关保通”通过扩大金融机构范围,企业灵活选择关税保函或保证保险对海关税款进行担保等方式,预计可让价值45亿元的进口货物零担保成本快速通关,盘活企业流动资金20亿元以上。“留抵贷”则顺应国家减税降费形势,将白名单扩大至有期末留抵税额且具备增值税退税资格的企业,并将单笔可享受贴息的贷款额度由10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预计未来留抵贷授信额度增至2亿元。
改革审批服务
“首”字号项目落户
引进全省首个外资律师事务所温大地律师事务所,这也是山东自贸区首个韩国离岸人才培训项目;全国首个8K超高清产业研究院进区落户,同时引进了全市首个日资国际教育项目——日本霓虹国际教育、首个日资跨境电商项目——元贞堂跨境电商……
近年来,一批“首”字号项目纷纷落户烟台自贸片区。烟台黄渤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社会事业处负责人表示,诸多“首”字号项目落户的背后,是烟台自贸片区在面对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协调主体多等诸多困难,从项目前期审批、建设管理、综合验收等多个维度一一破局的结果。这也是为企业提供高品质服务供给的生动案例,展现了自贸区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服务企业的温度。
全省首设企业服务专区,140个事项“跨省通办”、350个事项“跨片区协作”。大力推行“智慧办税”,构建“票税通”数字化税务管理新模式。这些让企业经营者们纷纷点赞的“自贸区速度”,正是缘于烟台自贸片区成立以来致力攻坚的核心任务——制度创新。
“境外投资一件事”审批服务模式改革,“一链办”高质量服务100余家境外投资企业;首推特殊工时审批制度改革,10余家企业享受“一次审批、五年有效、零材料续期”的高效审批红利。创新“验资报告”简化模式改革,新成立的社会组织机构直接线上扫码在银行开设验资账户;推进“旅游+仲裁”机制改革,受理期限压缩50%、受理材料压缩60%。
当前,烟台自贸片区这片试验田,已结出制度创新的累累硕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营商服务“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