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曹元猛、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黄微波等相关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发展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肖渭明指出,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对横琴和前海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一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横琴、前海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正在有序落实。在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5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一是“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实施方案,逐步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和河套、横琴创新极点为主体的“两廊两点”架构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三是市场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粤港澳职业资格认可范围不断拓展、“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运行良好等。
四是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政策落地、“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成、“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实施等。
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大有可期
曹元猛表示,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一是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河北省及有关方面陆续出台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构建起“1+N”规划体系。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有关方面出台了19个配套实施方案。
二是承接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同时,一批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新区建设项目滚动实施。按照“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原则,100多个建设项目压茬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成效显著。白洋淀淀区水质从劣Ⅴ类转为Ⅲ类,水域面积保持在275平方公里左右,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千年秀林”等累计造林45.4万亩,新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
我们相信,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雄安新区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未来之城”大有可期。
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黄微波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两年多来,有关部门和海南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自贸港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支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等,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外贸外资迅猛增长。货物贸易方面,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6%,居全国第二位;服务贸易方面,2021年增长55.5%;利用外资方面,近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2.6%,新设外资企业数年均增长139%。
三是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近两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增速连续28个月保持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
四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其中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消费回流成效明显,2021年离岛免税店销售额超600亿元,同比增长84%。
五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海南自贸港法颁布实施,海南省反走私暂行条例等多项法规出台实施;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现市县区全覆盖,国际贸易、投资、人才“单一窗口”建成,上半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43.6%和50.5%,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11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出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曹元猛指出,经过3年来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一是“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印发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制定出台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等政策举措,沿黄河9省区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均已印发实施。
二是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
三是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本世纪初的30%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
四是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完成河南、山东黄河滩区迁建任务,85万群众摆脱洪水威胁。加快推进下游引黄涵闸改建、下游“十四五”防洪等工程建设。
五是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流域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达到1.4亿千瓦、1.2亿千瓦,占全国的46.7%、43.3%。
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黄微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2.2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之比提高了约5.8个百分点。
二是基础设施显著改观。2012年以来,中西部地区新增铁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70%,新增公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80%,区域基础设施通达度、畅通性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年来,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力跨省区外送占比达到全国70%以上,西气东输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7000亿立方米,惠及5亿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多年稳定在30%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到全国1/4。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57%、59%,与全国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东北全面振兴政策实施成效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肖渭明指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政策实施成效不断显现。其中,以下四个方面的成绩尤为亮眼:
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2021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2889亿斤,合计增产达153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7.2%。
二是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等升级提质;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石化、冶金、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字号”,2021年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4万家,较上年增长9.5%。
三是绿色发展优势更加凸显。202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87.9%、94%、94.8%,辽河流域水质达到良好水平,辽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1%,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
四是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北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7893元提高到2021年的30765元,年均增长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