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广州湿地总面积达7万余公顷。
近年来,广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履职尽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花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夯实保护基础
生态成效显著
近年来,广州已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
广州还积极推动湿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即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重要湿地即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沙湿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
与此同时,广州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利用生物、物理等措施修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面积达3800公顷。不仅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也为公众休憩、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广州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
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据最新监测数据,广州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在南沙湿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飞抵此处越冬。令人惊喜的是,2022年1月,观测发现6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打卡”南沙湿地。如今,南沙湿地已经成为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重要生态廊道,是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态驿站。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区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回公众视野,见证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态优势持续
发展势头强劲
广州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天河湿地公园等多处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价值圈的生态核心。
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
花都湖湿地从一个千疮百孔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成为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立法走在前列
科普成绩亮眼
广州的湿地立法走在广东前列。2018年7月1日,《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台实施。据了解,广州是该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地市。
《规定》明确了湿地管理体制、分级认定与保护规划、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管理与监督、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和法律责任等,为广州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根据《规定》的要求,广州建立健全了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调湿地保护的重大事项以及相关工作;成立了涵盖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务、国土规划、农业、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湿地资源监测评估、分级管理、规划编制、生态预警与修复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广州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校和团队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类自然教育学校为基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湿地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活动。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2年广东省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自然教育。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下一步,广州将把生态湿地保护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