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林海苍翠,三江源国家公园碧草连天……正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内,一帧帧镜头定格美丽中国,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故事吸引观众驻足。
十年领航,十年奋进,神州大地,重焕新颜。3万平方米的展区,浓缩了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方寸之间,绿意十足,深意无穷。
“双碳”引领绿色发展
室外展区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沙盘上,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沿着金沙江、长江逐个排开,气势磅礴。驻足观看,耳边仿佛响起轰鸣水声。资料显示,6座水电站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巨大。
室内中央综合展区中陈列的重大低碳清洁能源设施与室外清洁能源走廊遥相呼应。“西电东送”工程互动展示平台上,荧荧光点模拟电力流通,以交互的方式生动演示了西部地区优质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转化成的电能输送至东中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单元里,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模型惹人注目。正是这些令人惊叹的“大国工程”,有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推进。
中央综合展区生态文明建设单元内,“碳达峰碳中和开局良好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几个绿色大字十分亮眼。正在该展区驻足观看的周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骑共享单车、外卖选择无餐具等都会换算出减碳数目,这让我觉得‘双碳’‘节能减碳’离我的生活很近,平日也会自觉选择低碳方式。”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静静摊开摆放在展厅内。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各地加快落实、推进绿色转型的努力也在地方展区中生动体现:
青海展区,龙羊峡水光风电互补综合展示沙盘上,风车和太阳能光板点缀于山水之间,记录着青海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创新探索开展“绿电”实践,其刷新并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的成绩。
内蒙古自治区展区的中心展位上,全球最大“源网荷储”示范基地沙盘、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沙盘并肩而立,小而美的沙盘彰显着内蒙古在探索现代能源产业向“新”而动的“大手笔”。
四川展区,金沙江流域巨型水电站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参展者“围观”。白鹤滩水电站互动模型手闸生动演示了水电如何点亮城市,也是近年来川滇两省大力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的真实缩影。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连续两年突破1亿千瓦,水电装机增加约2000万千瓦。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我国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双碳’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表示。
环境质量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当被问及十年来环境质量改善所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不约而同提到了雾霾天的减少。“因为防雾霾而戴口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一名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生告诉记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单元内,一张巨大的柱状图精确记录着十年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斐然成绩: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2021年细颗粒物、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56%、78%,重污染天数减少87%。
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场硬仗。从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角楼,到水土流失治理后由“黄”变“绿”的大坪梯田,再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汾河风光……成就展中,一张张照片无声讲述着十年来的环境变化: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亮眼的成效背后有着协同共治的努力。
“西电东送”工程展示平台用交互方式展示了大气污染防治通道。12条贯穿中国东西部的输电通道,将内蒙古、山西、陕西和云南等地的电力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输送,有力解决这些区域的雾霾和电力短缺问题。
安徽展区内的新安江山水画廊引人驻足。从2012年国内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拉开帷幕至今,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在甘肃、重庆,及京津冀地区等多地开展,“无价”生态也成为“有价之宝”。
攥指成拳的合力背后,是法治和制度的有力护航。
中央展区大厅内,静静安放着我国2017年发放的首张排污许可证。2021年3月1日,我国《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施行。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近年来,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日益完善,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地方展区都开辟了生态板块,“底线”“力度空前”“压倒性位置”等词汇频频出现,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还未走进云南展区,大象的声音就已从耳边传来。一抬眼,一面高5米多、宽6米多的弧形多媒体3D屏幕墙上,象群迎面走来。去年,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群的北移经历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绿水青山间,象群信步向北,一路畅通,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万物共生,美在多样。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展区内,摆放着大兴安岭乌力库玛林场分别在2002年和2012年颁发给同一名林业人员的伐木操作证和森林管护工作证。大兴安岭林区数万名“砍林人”转变为“看林人”的历程,是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缩影。
浙江展区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单元创新设置“24小时浙江”沉浸空间,以浙江的一天为时间轴,沉浸展示山河湖海林田草等自然人文实景影像。17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在这里萌芽。
“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嬉戏的照片在展厅内高频出现。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转产就业、社保兜底等政策组合拳支持渔民“上岸”。
从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选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奋进新时代,一展看十年。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就展中的“绿色”,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十年路,百年潮,千秋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凡成就,仍将继续书写。